一壶老酒
一壶老酒
□ 孙希彬
许多年前,我在一个偏僻的乡镇工作。那个乡镇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离我老家也有十几公里。也许是机缘巧合,在那里工作时,我和当地的一位酿酒师成了好朋友,他几次邀我去他那里品尝佳酿。
某年腊月的一天晚上,我在酿酒师那里小酌后,酿酒师对我说,快过年了,我送你一壶放了七八年的老酒尝尝。我闻后大喜,连忙说,我给你钱。酿酒师说,你太见外了,要拿钱就不给你了,以后也别来我这喝酒了。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只有笑纳。
这是用塑料壶装的秫秫酿的酒,有五斤多。我回到住室一打开壶盖,屋里立马酒香四溢。那时,我还年轻,身体也棒,平时喝个半斤八两的不在话下。闻着这么醇香的酒,我当时真想喝一口。但是,我没喝,我首先想到了父亲。恰好明天是星期六,我直接从乡政府回老家,送给父亲喝。
说到父亲,我就忍不住想多说两句。父亲在他兄弟姊妹五人中年龄最小,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就病逝了。他跟着我奶奶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难。但父亲心灵手巧,自立自强,学会了很多手艺。我不敢标榜自己是个孝子,但是还是很敬重父亲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罗列父亲除了会耕种,还会建房、木工、嫁接、织布、编筐、炸油条、厨艺等,并称父亲多才多艺。其实,哪里是多才多艺,不过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父亲的品行又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人生在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靠别人是不行的,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应该说,我今生的自强和坚强就是源自父亲的影响。
其实父亲酒量并不大,二三两而已。那个时候他快六十岁了,跟着村里的建筑班子打零工。大多数晚上,劳累一天的父亲喜欢喝两盅,一是解解乏,二是有助于睡眠。因为知道这些,也出于对父亲的敬重,我才决定把那壶老酒送给父亲。
第二天上午,我安排好工作,推出摩托车,加满油,然后把那壶老酒绑在摩托车后座上,戴上头盔就踏上了回老家的路。为了尽快到家,我决定抄近路。但是,那条较近的乡村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一路上颠簸得不行。我只想着早点儿把酒带给父亲,根本没考虑其他。
十一时左右,我回到了老家,老远就看见父亲正在大门前编筐——那是他的才艺之一。我把摩托车停好,取下头盔,对父亲说:“大(爸),我给您带一壶老酒,七八年了。”“在哪儿弄的?”“人家送我的。”父亲好像已经看到了什么,就问:“酒呢?”我往摩托车后座上一看,傻眼了——摩托车后座上只有一个空塑料壶,车身上还有酒味。我仔细一看,塑料壶底部裂个小缝。我不好意思地笑笑:“给您的酒让土地爷喝了,唉!都怨路太赖,把壶颠烂了。”父亲也趁机幽它一默:“应该给土地爷喝,没土地爷咱啥也吃不成。”我只好说:“等两天我再给您买一件。”父亲说:“不用了,我又不缺酒。你有这个孝心就够了,屋里歇着吧,上午让你妈擀你爱吃的芝麻叶豆面条。”说完继续编他的筐……
这件仿佛笑谈一样的事尽管过去了十几年,但我每次回老家看父亲的时候总会想起。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意思是说,所有的善行首先讲求的是孝,但只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么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我觉得,古人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乌鸦知反哺,羊羔懂跪乳。为人子女,焉能不孝?然而,有子欲孝而亲不待者,有孝虽尽,意不如者。人有贫富之分,能力有大小之别,但我永远相信,做父母的,最希望看到或感受到的,还是儿女那颗孝心,难道不是吗?
精彩推荐
- 做实重点人群服务管理 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 以党建引领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 绘就乡村振兴清廉底色
- 一壶老酒
- 宜居宜业和谐画卷徐徐铺展
- 豫中南抗日根据地:烽火中崛起的抗战堡垒
- 当“舌尖产业”遇上“数字浪潮”
- 古装摄影定格最美“夕阳红”
- 驻马店市部署“乡村振兴·豫善同行”活动
- 中国租房领域首部行政法规出台 三大机会值得
- 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正式发布
- 乡村出行新生态!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
- 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完成初步设计
- 河南3人被表彰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名单公布 河南籍军人2
- 上蔡:黄金蟠桃鼓起村民“钱袋子”
- 小屏幕撬动大治理 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 平舆县 “三园”联动架金桥 强县富民启新程
- 父亲的拐杖
- 管好小机井 “滴灌”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