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小机井 “滴灌”大民生
东皇街道
管好小机井 “滴灌”大民生 工作人员正在维修机井
本报讯(文/图 全媒体记者 徐佳瑞 通讯员 贺志勇)“要不是这眼井,我种不上地!”日前,在平舆县东皇街道李庄村,村民陈小香站在绿油油的花生地旁,看着高温下正在维修机井的“管护员”贾柏松和“维修员”段松超等人,感激地说,“以前浇地要自己找水泵、接管子,遇上机井坏了更是急得团团转。现在好了,机井有人管、设备随时能用,电卡一插就能给地浇水,省心还省力。”
“可不,你看,浇过水的花生地绿油油的,嫩叶长出来了;没浇过水的花生地发黑,没有新叶长出来。”正忙着给花生地打药的村民张臣接过话茬说,“等几天,再浇一遍水,今年的花生就算稳了!”
“种玉米,水得跟上,要不影响产量。”站在绿油油的玉米地旁,村民刘付营和老伴收着水管,看着刚浇过的玉米地,脸上满是笑意。这舒心的场景,正是东皇街道深耕“小机井”管理、撬动“大民生”改善的生动缩影。
“机井就是村民浇地的‘生命线’,直接关系着村民的‘钱袋子’。”作为村里机井“管护员”的贾柏松对此深有体会,“过去,部分机井因缺乏专人维护,出现泵体锈蚀、管道破损等问题,有的甚至成了‘摆设’。遇上旱季,村民常常为浇地犯愁。‘小机井’的‘大作用’发挥不出来,成了制约农业发展、影响群众满意度的‘堵点’。”
“为了保证群众的灌溉需求不受影响,连日来,我们的‘一长两员’一直坚持在抗旱保秋一线,每日不间断对辖区内机井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截至目前,全街道583眼机井都在正常使用,保障群众的正常灌溉。”站在刚刚维修好的562号机井旁,看着汩汩清流奔涌而出,对贾柏松等人短短20多分钟时间就及时把机井维修好,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帅深有感触地说。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方向。”据陈帅介绍,今年初以来,东皇街道将机井管理纳入民生实事清单,打出一套“建、管、护、用”组合拳。街道成立工作专班,对辖区内所有机井进行“拉网式”排查,登记造册建立“一井一档”,详细记录机井位置、深度、设备型号及使用状态。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机井,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集中修缮,更换老化水泵、维修输水管道,让30余眼“沉睡”的机井重新“苏醒”。
“光修好还不够,得建立长效机制,让机井一直‘转’下去。”陈帅接着说,“街道还创新推行‘村级管护+群众监督’模式,每社区配备3~5名专职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检、设备保养和应急维修,管护员薪酬与机井完好率、群众满意度挂钩。同时,在机井旁张贴‘一长两员’标识牌,公布报修电话和监督渠道,村民发现问题可随时反馈,形成‘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的闭环。”
“为让机井使用更高效,我们还引导村民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需求,制订分时灌溉计划,避免‘抢水’纠纷。”谈及村民是否有“抢水”问题,贾柏松自信地说,“在我们村,村民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或微信群预约的方式安排浇地时间,管护员提前检查设备,确保‘随约随用’。”
“管好一口井,滋润一片田,温暖一群人。”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表示,“小机井”里藏着“大民生”,管好机井能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定要把机井管护成群众的“放心井”“致富井”。
精彩推荐
- 上蔡:黄金蟠桃鼓起村民“钱袋子”
- 小屏幕撬动大治理 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 管好小机井 “滴灌”大民生
- 驻马店市演艺中心 2025年“中原文化大舞台”
- 父亲的拐杖
- 平舆县 “三园”联动架金桥 强县富民启新程
- 灯火璀璨点亮市民夜生活
- 女孩中暑晕倒 装维师傅施救
- 共建共治 和美乡村入画来
- 金蝉养殖富村民
- 压实责任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工作 因地制宜大力
- 市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 烩面情结
- 文明实践热潮涌 新风拂面润万家
-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河南工业利润实现两位数
- 头伏饺子二伏面,为啥这么吃?还有哪些好吃的
- 针对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 国家四级救灾应急
-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有涝有旱如何精准应对
- 16条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 共同富裕加工园成为村民增收“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