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小机井 “滴灌”大民生
东皇街道
管好小机井 “滴灌”大民生
工作人员正在维修机井
本报讯(文/图 全媒体记者 徐佳瑞 通讯员 贺志勇)“要不是这眼井,我种不上地!”日前,在平舆县东皇街道李庄村,村民陈小香站在绿油油的花生地旁,看着高温下正在维修机井的“管护员”贾柏松和“维修员”段松超等人,感激地说,“以前浇地要自己找水泵、接管子,遇上机井坏了更是急得团团转。现在好了,机井有人管、设备随时能用,电卡一插就能给地浇水,省心还省力。”
“可不,你看,浇过水的花生地绿油油的,嫩叶长出来了;没浇过水的花生地发黑,没有新叶长出来。”正忙着给花生地打药的村民张臣接过话茬说,“等几天,再浇一遍水,今年的花生就算稳了!”
“种玉米,水得跟上,要不影响产量。”站在绿油油的玉米地旁,村民刘付营和老伴收着水管,看着刚浇过的玉米地,脸上满是笑意。这舒心的场景,正是东皇街道深耕“小机井”管理、撬动“大民生”改善的生动缩影。
“机井就是村民浇地的‘生命线’,直接关系着村民的‘钱袋子’。”作为村里机井“管护员”的贾柏松对此深有体会,“过去,部分机井因缺乏专人维护,出现泵体锈蚀、管道破损等问题,有的甚至成了‘摆设’。遇上旱季,村民常常为浇地犯愁。‘小机井’的‘大作用’发挥不出来,成了制约农业发展、影响群众满意度的‘堵点’。”
“为了保证群众的灌溉需求不受影响,连日来,我们的‘一长两员’一直坚持在抗旱保秋一线,每日不间断对辖区内机井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截至目前,全街道583眼机井都在正常使用,保障群众的正常灌溉。”站在刚刚维修好的562号机井旁,看着汩汩清流奔涌而出,对贾柏松等人短短20多分钟时间就及时把机井维修好,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帅深有感触地说。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方向。”据陈帅介绍,今年初以来,东皇街道将机井管理纳入民生实事清单,打出一套“建、管、护、用”组合拳。街道成立工作专班,对辖区内所有机井进行“拉网式”排查,登记造册建立“一井一档”,详细记录机井位置、深度、设备型号及使用状态。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机井,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集中修缮,更换老化水泵、维修输水管道,让30余眼“沉睡”的机井重新“苏醒”。
“光修好还不够,得建立长效机制,让机井一直‘转’下去。”陈帅接着说,“街道还创新推行‘村级管护+群众监督’模式,每社区配备3~5名专职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检、设备保养和应急维修,管护员薪酬与机井完好率、群众满意度挂钩。同时,在机井旁张贴‘一长两员’标识牌,公布报修电话和监督渠道,村民发现问题可随时反馈,形成‘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的闭环。”
“为让机井使用更高效,我们还引导村民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需求,制订分时灌溉计划,避免‘抢水’纠纷。”谈及村民是否有“抢水”问题,贾柏松自信地说,“在我们村,村民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或微信群预约的方式安排浇地时间,管护员提前检查设备,确保‘随约随用’。”
“管好一口井,滋润一片田,温暖一群人。”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表示,“小机井”里藏着“大民生”,管好机井能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定要把机井管护成群众的“放心井”“致富井”。
精彩推荐
- 平舆:跨境电商领跑数字经济新赛道
- 科技赋能助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 花庄镇:培育红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驻马店“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 300余幅珍贵图片 展现驻马店60年辉煌成就
- 驻马店市高效推进民族成份变更 “一件事”服
- 重点群体自主创业,可享税收优惠?人社部解答
- 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
- 我国牵头的首个武术培训ISO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 河南将培育20个左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
- 服务消费崛起,铸就超大规模市场新引擎
- 我国已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超5100家
- 河南省发文打造高品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 2025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河南高校86个
- 黄淮学院动画学院获奖数量创新高
- 烟火气里藏“文脉” 这12条街入选省级旅游休
- 驻马店启动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
- 冬夜铡草暖
- 教育部等5部门发布20条举措,实施学生体质强
- 河南调整部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