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六载守护,让留守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情暖乡邻伴古稀”

六载守护,让留守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本报记者 刘金霞

“张叔,您点击这个‘视频通话’选项,就能看见在北京的孙子啦!”深秋的确山县任店镇“孝心苑”里,志愿者李霞正握着82岁张建国的手,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慢慢滑动。不远处,几个小马扎围成一圈,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和满头白发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传来阵阵说笑——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确山“情暖乡邻伴古稀”文明实践项目的日常,也是六年来志愿者与老人们相守的温暖写照。

2019年,确山县孝心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发起人赵慧,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70岁以上的老人守着空荡荡的院子,想和子女视频通话都摸不着门路。“不能让老人们孤单度日。”赵慧牵头成立一支26人的志愿者队伍,有企事业职工、退伍军人,还有放假回家的大学生,“情暖乡邻伴古稀”项目就这样扎下了根,聚焦村内46名高龄老人,用邻里情撑起了一片温暖天地。

“五步走”办实事:农家院里搭起“快乐基地”

项目推进全靠“接地气”的“五步走”:先入户摸需求,再组队聚力量,接着办活动暖人心,随后听反馈调细节,最后总结经验推广。志愿者把闲置农家院收拾出来,刷白墙壁、架起幕布,这里就成了老人们的“快乐基地”。

每到周末,红色电影的旋律一响起,老人们就搬着小马扎早早来占位子。逢年过节更热闹,春节前,志愿者请来书法爱好者写春联,老人们捧着红彤彤的对联,脸上笑开了花;端午节一起包粽子,粽叶裹着米香和笑声;中秋节摆起“百家宴”,你带咸菜他拿馒头,凑成一桌子团圆味……六年来,这样的热闹场景不断上演:28场戏曲演出,让爱听戏的老人过足了瘾;72场红色电影放映,累计吸引3800多人次观影;8场“重阳金婚庆典”等主题演出,不少老人主动上台唱一段、跳一曲。

除了文娱活动,志愿者们更把关怀落到实处:9场心理健康讲座解开老人的心结,3次常规体检守护老人健康;62次上门维修家电、打扫卫生,帮老人解决生活难题;手把手教29名老人使用智能手机,163次帮他们接通与子女的亲情视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见孙子,我这眼泪就没止住。”张建国提起这事,眼眶还泛红。

从“受助者”到“参与者”:老人们活出新生机

更让人惊喜的是,老人们渐渐从“被动受助”变成了“主动参与”,在乡土间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75岁的陈桂兰跟着兴趣班学书法,练了两年就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还帮着志愿者给邻里写春联;6名老人组成广场舞队,每天清晨在农家院排练,动作虽不整齐,却透着满满的精气神,其中两人还成了任店镇老年乐队的文艺骨干;36名老人主动穿上红马甲当起“银发志愿者”,248次走街串巷宣传防诈骗知识,14人在农忙时协助村里秸秆禁烧,9人定期巡护村头的小河,不让垃圾污染水源。陈桂兰还成了村里的“孝善调解员”,谁家婆媳闹矛盾、邻里起争执,她就带着几个老伙计上门拉家常、讲道理,3户曾经剑拔弩张的家庭,在她的调解下重归于好。“以前总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能帮大家做点事,夜里睡觉都踏实。”老人们的话朴实却动人。

如今,这个暖心项目收获了满满认可:2022年获评确山县“四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24年被评为河南省二类优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眼下,志愿者们又有了新计划:要教老人使用智能音箱、电子血压计等电子产品,引入专业社工做心理疏导,对接乡镇卫生院开展慢性病管理;还要探索“政府补贴+公益基金+村民互助”的多元筹资模式,把项目模式推广到周边村镇,打造专门的养老志愿服务场地。

夕阳下,农家院里的广场舞音乐再次响起,老人们跟着节奏摆动,志愿者在一旁拍手伴奏,光影交错间,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乡村幸福图景,正在确山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
六载守护,让留守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驻马店网

六载守护,让留守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情暖乡邻伴古稀”

六载守护,让留守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本报记者 刘金霞

“张叔,您点击这个‘视频通话’选项,就能看见在北京的孙子啦!”深秋的确山县任店镇“孝心苑”里,志愿者李霞正握着82岁张建国的手,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慢慢滑动。不远处,几个小马扎围成一圈,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和满头白发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传来阵阵说笑——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确山“情暖乡邻伴古稀”文明实践项目的日常,也是六年来志愿者与老人们相守的温暖写照。

2019年,确山县孝心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发起人赵慧,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70岁以上的老人守着空荡荡的院子,想和子女视频通话都摸不着门路。“不能让老人们孤单度日。”赵慧牵头成立一支26人的志愿者队伍,有企事业职工、退伍军人,还有放假回家的大学生,“情暖乡邻伴古稀”项目就这样扎下了根,聚焦村内46名高龄老人,用邻里情撑起了一片温暖天地。

“五步走”办实事:农家院里搭起“快乐基地”

项目推进全靠“接地气”的“五步走”:先入户摸需求,再组队聚力量,接着办活动暖人心,随后听反馈调细节,最后总结经验推广。志愿者把闲置农家院收拾出来,刷白墙壁、架起幕布,这里就成了老人们的“快乐基地”。

每到周末,红色电影的旋律一响起,老人们就搬着小马扎早早来占位子。逢年过节更热闹,春节前,志愿者请来书法爱好者写春联,老人们捧着红彤彤的对联,脸上笑开了花;端午节一起包粽子,粽叶裹着米香和笑声;中秋节摆起“百家宴”,你带咸菜他拿馒头,凑成一桌子团圆味……六年来,这样的热闹场景不断上演:28场戏曲演出,让爱听戏的老人过足了瘾;72场红色电影放映,累计吸引3800多人次观影;8场“重阳金婚庆典”等主题演出,不少老人主动上台唱一段、跳一曲。

除了文娱活动,志愿者们更把关怀落到实处:9场心理健康讲座解开老人的心结,3次常规体检守护老人健康;62次上门维修家电、打扫卫生,帮老人解决生活难题;手把手教29名老人使用智能手机,163次帮他们接通与子女的亲情视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见孙子,我这眼泪就没止住。”张建国提起这事,眼眶还泛红。

从“受助者”到“参与者”:老人们活出新生机

更让人惊喜的是,老人们渐渐从“被动受助”变成了“主动参与”,在乡土间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75岁的陈桂兰跟着兴趣班学书法,练了两年就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还帮着志愿者给邻里写春联;6名老人组成广场舞队,每天清晨在农家院排练,动作虽不整齐,却透着满满的精气神,其中两人还成了任店镇老年乐队的文艺骨干;36名老人主动穿上红马甲当起“银发志愿者”,248次走街串巷宣传防诈骗知识,14人在农忙时协助村里秸秆禁烧,9人定期巡护村头的小河,不让垃圾污染水源。陈桂兰还成了村里的“孝善调解员”,谁家婆媳闹矛盾、邻里起争执,她就带着几个老伙计上门拉家常、讲道理,3户曾经剑拔弩张的家庭,在她的调解下重归于好。“以前总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能帮大家做点事,夜里睡觉都踏实。”老人们的话朴实却动人。

如今,这个暖心项目收获了满满认可:2022年获评确山县“四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24年被评为河南省二类优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眼下,志愿者们又有了新计划:要教老人使用智能音箱、电子血压计等电子产品,引入专业社工做心理疏导,对接乡镇卫生院开展慢性病管理;还要探索“政府补贴+公益基金+村民互助”的多元筹资模式,把项目模式推广到周边村镇,打造专门的养老志愿服务场地。

夕阳下,农家院里的广场舞音乐再次响起,老人们跟着节奏摆动,志愿者在一旁拍手伴奏,光影交错间,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乡村幸福图景,正在确山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