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河南发文明确将“科幻”列为动漫游戏产业链群的核心方向

游客在中国科幻大会上体验新设备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特约观察员王继发/文 新华社/图

当“河南”遇上“科幻”,不少人可能会犯嘀咕:咱河南一直是“中原粮仓”,跟“脑洞大开”的科幻咋搭上边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份方案里。

2025年7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等13部门印发《河南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将“科幻”列为动漫游戏产业链群的核心方向,并提出实施“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重塑工程”等三项重点任务,强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科幻动漫之都”。

  时机优势

  河南发展科幻正当其时

科幻产业已成千亿级“产业引擎”。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涵盖游戏、文旅、影视、阅读、衍生品五大核心领域。科幻早已不是“圈地自萌”,而是拉动消费、吸引人才的“产业引擎”。

河南此时入场,恰逢其时。一方面,国家层面持续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地方发展科幻产业提供政策依据;另一方面,VR、AR、AI、元宇宙等技术成本大幅降低,科幻落地变容易;更关键的是,河南拥有庞大的科幻潜在受众——全省14岁至35岁常住人口超2300万,这一群体对沉浸式科幻场景、互动式科幻文旅体验的需求正快速爆发,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消费基础。

当下,河南正在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IP植入科幻语境,实现“老家底”的“新表达”,创造河南专属的叙事体验。

安阳殷墟正探索利用AR技术让甲骨文“活起来”,游客可破解“星际密码”解锁殷商文明与外星对话的剧情,为“考古+元宇宙”提供了生动的样板。同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门神”形象、少林功夫文化符号等都是极具辨识度的文化资产。将这些元素转化为“星际门神”游戏皮肤、“VR武术对战”等科幻衍生品,正是一条充满潜力的品牌路径。

这些都表明,河南的科幻品牌建设,不是生硬拼接,而是让文化基因在科技土壤中自然生长,长出别人学不来的竞争力。

  本土优势

  河南搞科幻有三张“王牌”

不少人会问:河南文旅资源是多,但科幻得有科技底子,咱能接住吗?

答案藏在这三张“王牌”里:

微短剧基地是“隐形富矿”。根据2025年9月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的数据,郑州市微短剧企业已有800多家,产业综合排名稳居全国前三,坚实的产业基础为科幻短剧的孵化提供了土壤。2025年郑州本土团队创作的《机甲包青天》等科幻微短剧在短视频平台试水,播放量突破1.2亿次(河南省广电局监测数据),证明“河南故事+科幻元素”具有市场吸引力。

历史IP是“现成剧本”。王屋山、殷墟、武侠城等景区,本身就有强叙事基因。只需加一层“科幻滤镜”,就能变身沉浸式体验场。2024年国庆期间,万岁山武侠城通过“水浒演艺+封神演艺神话NPC+游戏互动”,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89.43%,迅速跃升为全省热门景区。

从“造零件”到“造场景”。河南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郑州航空港区已集聚80多家VR/AR企业,不仅能提供硬件支持,还可参与科幻装备、道具、体验设备的研发与制造。

  路径探索

  河南版“科幻之都”怎么突围?

面对北京、成都、深圳等地的先发优势,河南不拼同质化,《方案》明确了“空港+科幻”错位发展方向——用好航空港交通枢纽与产业基础,构建“路过即体验、产业能造血”生态,不搞“空架子”。

化“交通流”为“体验流”。航站楼旁规划“太空港模拟中心”,游客下飞机不用等中转,就能体验“火星登陆”,在“星际商超”购买科幻文创,把等待变成科幻奇遇,真正做到“即到即玩”。

打通IP的“任督二脉”。建设“科幻动漫版权交易中心”,实现一个IP、多维开发——例如“龙门石窟科幻IP”,可同步授权用于景区AR导览、游戏角色皮肤、微短剧创作,实现“一次创作、多次变现”。再结合郑州本地成熟的微短剧产能,科幻内容便能快速落地转化。

靠“科幻大会”聚“全球资源”。2026年起办“中原科幻大会”,专设航空科幻、跨境电商特色板块,吸引全球企业、技术、资本,让大会成为产业合作的催化剂。

说到底,河南要的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科幻主题公园”,而是一个与航空港血肉相连、能自我造血的“科幻生态圈”。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