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传千年古韵 守一脉乡愁

记者 许伟

当秋风掠过田野,拂过天中大地上一座座古镇村落,那些藏在年轮深处的历史仿佛穿空而来,在秋风中喃喃细语。近日,河南省民政厅公布的第二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中,驻马店市新蔡县佛阁寺镇荣膺“千年古镇”美誉,李桥回族镇葛陵村获评“千年古村落”称号。这些沉甸甸的命名,不只是一纸文书,更是一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契约,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根据《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申请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集镇或中心聚落形成至今达1000年(含)以上,且今为建制镇;专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达1000年(含)以上,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高;地名实体文化内涵较丰富,独具特色;古建筑保存较好,传统风貌尚存,名称内涵丰富;历史上为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重地。而申请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的条件要求同样严格:村落形成至今达1000年(含)以上;地名沿用至今达1000年(含)以上,文化内涵丰富,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高;传统聚落形态和典型建筑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佛阁寺镇的地名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年间。那时庙宇巍峨,佛殿庄严,东王庙内的楼阁与佛殿相映生辉,“佛阁寺”由此得名。细细品味,这三字之中,既蕴藏着建筑的雄浑,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已有先民繁衍生息;西汉至西晋时期,城垣渐起,村落日盛。更令人神往的是,这里是中国志怪小说鼻祖干宝的故里。站在小干庄遗址上,仿佛能看到那位文学巨匠少年时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灵感,书写出一部流传千古的奇谭。

葛陵村则更显神秘悠远。地名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封安成侯铫期之子铫丹为葛陵侯”,这片土地由此得名。葛陵故城遗址静卧于此,始建于东周时期,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出土的大型楚墓中,发现了1571枚战国竹简——这就是被誉为“楚文化活化石”的“新蔡葛陵楚简”。这些竹简默然诉说着楚文化的辉煌,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驻足在这些古镇古村之间,不禁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慨叹:“文化的最高形态,是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综合体现。”地名的保护,正是对这种综合体现的最好传承。它连缀着古今,让今人得以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文化的温度。

多年来,我市文化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河南省民政厅公布的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第一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入围名单中,汝南县梁祝镇北马乡、汝南县三桥镇仁义井入选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据悉,北马乡村是西晋已有的古村落,踞于历史上中原南出荆楚的古道上,是我国梁祝传说的起源地,元代在此设左塚驿。仁义井村位于臻头河北岸,也在这条古道上。村名取名仁义井源于东汉慎阳(今正阳县)名士黄宪与山西介休人郭泰的故事。《后汉书》记载,郭泰千里迢迢,从山西老家到汝南郡寻访黄宪,酷暑难耐,在这井边正好遇到了游学归来也来取水解渴的黄宪,相谈甚欢。两人皆为仁义名士,于是,后人便把这口井叫“仁义井”,村称仁义井村。

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常坐在井边,用满是皱纹的手抚摸着井沿,向来访者讲述“仁义井”的故事:“这口井啊,不仅养育了我们一代代人,更教会了我们什么叫仁义礼让。”2020年以来,汝南县按照“保古迹、复古物、传文化”的原则,以“仁义井”为中心,对周边古迹进行修复重建。新修的村路、仁义广场、仁义亭,重立的“仁义井碑记”,绘制的仁义井壁画,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对这些古老地名的保护,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认定层面,而是将其融入文物保护、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宏大画卷中。这种创新,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是焕发着生机活力的文化源泉。

今年1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民协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年度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起源地文化大会在北京举行,驿城区在此次大会上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驿站文化重要起源地”。天中大地文化灿烂,交通便利,驿站文化源远流长。从夏禹时期的“夏道”,到西汉的汝南驿,再到东汉的征羌驿,驿站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使这片土地赢得了“皇家驿站”的美誉。深入挖掘驿站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好驿站文化遗产,让古老的驿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

目前,驻马店市已有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圈”,包括板桥水库旧址、薄山水库管理处旧址、嵖岈山三军会师地、嵖岈山石刻等。这些措施,展现了我市对历史文化遗存系统保护的远见卓识。

行走在千年古镇和古村落之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历史传统与时代印记和谐共生。佛阁寺镇内,历史古迹保存完好,传统风貌延续至今;葛陵村中,古老聚落与遗址相映成趣,考古价值与文化魅力相得益彰。这些千年古镇古村,正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千年古韵今朝传,一脉乡愁此地守。保护古镇古村落,不仅是保护砖瓦梁栋,更是守护一种文化记忆,延续一种精神血脉。正如三桥镇党委书记刘华所言:“守住文化之根,传承文化之魂,不仅要延续历史建筑的功能,更要通过传统文化唤醒集体记忆,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夕阳西下,站在乐山之巅极目远眺,天中大地“黍麦离离、葛麻苇苇”,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化作滋养现代文明的甘泉。一处处古镇古村,早已超越简单的地理标识,升华为鲜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