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高效能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高效能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 李玉荣

在正阳县油坊店乡东南5.5公里处,孙庄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豫南大地。这个辖14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拥有6515亩耕地、2630口人的村庄,以高效能基层治理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动人图景。

“红色代办”暖民心 急事难事有人管

为帮村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村里的“红色代办”队伍从4名骨干起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村民王真现的女儿从上海返乡,恰逢雨雪夜,又发着烧,没人敢接。村党支部书记孙继高挺身而出:“我是支部书记,我去。”他开车冒着雨雪前往正阳车站,接到返乡的女孩后,连夜把她送到乡镇卫生院治疗。因天气寒冷没有棉被,他又来回奔波回家拿被子,一夜未眠,最终将女孩平安接回。

2022年的一个深夜,村民因车祸遭遇讹诈,急得睡不着觉,凌晨两三点拨通了孙继高的电话,孙继高先对村民进行安抚。第二天一早,孙继高就赶往医院了解情况,耐心调解,最终让对方心服口服,放弃了不合理的要求。“只要村民有需求,我们就随叫随到。”这是孙庄村党员干部的承诺,也正是这份担当,让村民遇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一约五会”聚合力 文明新风扑面来

“以前村里风气不好,酗酒、打架、骂公婆的事时有发生,现在大不一样了。”说起变化,村民深有感触。孙庄村通过“一约五会”凝聚治理合力,短短几年,村风、民风焕然一新。

该村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重阳节专门看望90岁以上老人,张世坤、龚启英两位百岁老人更是村里的“宝”。曾经有村民不孝顺,村干部直接到学校找其子女沟通,用亲情唤醒责任,让孝老爱亲成为共识。

在移风易俗方面,孙庄村成效显著。村民余向阳儿子结婚时,彩礼仅几万元,女方当场又带了回来,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结婚不攀比,大家都觉得轻松。”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说,“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反对高价彩礼、薄养厚葬,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风尚。”

多元治理提效能 产业兴旺促发展

“村里城乡医保参保率100%,外村人都来我们村缴费,说交给我们放心。”孙继高自豪地说。这份信任背后,是孙庄村运用积分制、网格化管理等现代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的成果。该村划分为多个网格,党员干部包片联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多年来没有一起向乡里反映的矛盾纠纷。

治理效能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孙庄村从10多年前就开始发展打桩产业,村“两委”积极协调贷款二三百万元,支持村民购买打桩机。村民孙国福通过村干部协调15万元贷款购入设备,在南方拓展业务,一年挣一二十万元,盖起了楼房。如今,该村成立了打桩公司,带动600多名村民就业,上百户村民从事打桩行业。“孙庄打桩”成了响当当的品牌,每到过年,村里豪车排队,一派兴旺景象。

此外,孙海龙、孙建党等村民联合成立4家公司,专门为工地供应柴油,带动二三十户村民增收。该村还自发组建了10多支舞蹈队,积极开展文艺活动,村民自编自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爱心善举显担当 众志成城共患难

“人家都在捐款,咱也不能落后。”2021年郑州遭遇洪涝灾害时,老党员的一句话道出了孙庄村的担当。村“两委”下午通知开会,夜里就在微信群里发布捐款倡议,村民踊跃参与,短短2天就筹集5万多元送往灾区。

2016年村部搬迁重建时,80多岁的李秀民在儿子搀扶下到村委捐了200元,老党员孙保国也主动捐款,村民孙昆明捐款12万元,让破烂不堪的村部得以重建。

如今的孙庄村,舞蹈队的旋律在广场回荡,打桩机的轰鸣奏响致富乐章,孝老爱亲的故事温暖人心。从“红色代办”解民忧到“一约五会”树新风,从多元治理提效能到产业兴旺促增收,孙庄村用高效能治理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孙庄经验”。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