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织网”云端“织梦”
线下“织网”云端“织梦”
——水泉汪村的“双网”致富经 接收订单。 本报记者 弓华静 摄
赶制订单产品。 本报记者 弓华静 摄
水泉汪村正以“渔”为线,以“网”为针,织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本报记者 弓华静 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周 由 耿杨扬
盛夏时节,进入西平县城,沿着国道345一路向西不远,便到了闻名遐迩的专探乡水泉汪村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
在园内的鑫盛达垂钓用品有限公司,72岁的村民王中秋站在裁剪台前,与他人一起熟练地操作机器,完成对渔网原料的裁剪。“你看这网眼多匀实。”王中秋抬头笑着说,“用以前缝补衣物的手艺干这个,轻松简单,又能在家门口挣钱。”
“姐,这批次的鱼护配件得赶在午饭前做完。”与此同时,村民张亚在家里踩着缝纫机的踏板。话音刚落,姐姐张军已把缝好的网兜递过来。姐妹俩手上的活没停,喜悦溢于言表:“订单很多,收入比过去强多了。”
水泉汪村北头的豫鑫渔具厂里同样热火朝天。从调配饵料、分装打包到处理纷至沓来的网店订单……负责人王俊喜一边指挥员工,一边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翻飞,打包好的鱼饵发往浙江、广东等地。
“现在平均一天能接到2000多个线上订单,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俊喜感慨道。
这样分工明确的“渔网+互联网”全链条生产销售场景,在如今的水泉汪村已是常态。
三面环水的水泉汪村,因村中遍布上百个泉眼而得名。早些年,随着垂钓经济的兴起,渔具产业在此悄然扎根。
但“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与高昂的物流成本,始终束缚着产业进一步跃升。
转机出现在2021年,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李世忠当选为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4年多来,他开展相关培训,带领村内党员外出“取经”,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凝聚合力,推动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产业集群发展。
“过去老人妇女没事儿了还会去打牌,现在村里几乎找不到闲人。”李世忠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渔网渔具生产企业和电商100多家,可生产鱼饵、鱼钩、渔网、鱼护等产品,年成交量100万单,年产值3亿元。
产值的增长还与水泉汪村“智能云仓”的投用密不可分。
李世忠算了一笔账,通过和物流企业深度合作,目前1公斤以下包裹快递费由每单2.7元降至1.3元,全村年节省运费300多万元。
同时,村里还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主播,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设“渔具专营”线上店铺,创新“线上接单+线下生产”模式。
随着村里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李世忠又将目光投向乡村旅游。
“今年下半年,水泉汪美食坊首期项目就要竣工了,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能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李世忠说,依托丰富的生态水系资源,水泉汪正在积极打造“渔乡水韵”乡村旅游项目,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曾经的渔网,如今“网”住了财富;曾经的泉水,如今“流”出了机遇。水泉汪村正以“渔”为线,以“网”为针,在天中大地上织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精彩推荐
- 全力抗旱保秋粮 打响田间“解渴”战
- 确山县:打造田园综合体赋能乡村振兴
- 线下“织网”云端“织梦”
- 夏夜思
- 女孩陪环卫工人父亲扫街 汗水里藏着深深的爱
- 泌阳县:三大产业协同发力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
- 确山县举办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分享交流活动
- 柏 城 文 明 绽 芬 芳
- 汝南县:干群同心抗旱情 全力以赴保民生
- 钢铁铸筋骨 云端架银线
- 故乡那棵弯枣树
- 战高温保畅通 优服务护出行
- “出彩确山人”楷模发布厅暨全国道德模范先进
- 郑春红:扎根基层办实事 履职尽责为人民
- 和兴镇多举措协调水资源
- 驻马店:强化监督 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阀”
- 泌阳县:凝心聚力抗旱情全力以赴保秋粮
- 泌水街道线上线下联动 反诈宣传深入人心
- 新华解码丨保障超龄劳动者权益!我国拟出台新
- 8月1日起 河南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