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玉米
□ 张富存
“都吃过豇豆,……我便考你一考。豇豆有几种写法?”这是作家庞余亮在《豇豆有几种写法》里的句子。
第一回读到此,我就忍俊不禁,再读到此,就笑不起来了,揣摩着,怎么觉得这里面也有我自己的影子。曾几何时,我也忍不住问自己:“玉米究竟有几种种法?”这一问,不是和孔乙己说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如出一辙吗?
说来可笑,我那时刚下学,用知识喂大的我每遇到事情总爱较真儿,然较起真儿来,还真有点儿迂腐和慵懒的味道。就譬如种玉米吧,这个普通的秋粮作物,别家都是遵循着一成不变的老套路,而我却另辟蹊径,还种出了新花样。
自然,灭茬儿点种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最基本方式:先割麦,再打麦,等麦收告一段落,再套上牲口把麦茬儿地一块一块地犁起来,最后才是种玉米,而且是纯手工一粒粒地点种模式。这样繁重的工作量,前前后后少说一个月时间也难完成。等“三夏”结束时,大家都累得秃噜一层皮。
对我家而言,“三夏”中的夏收和夏种并不可怕,无非是多流点儿汗,多熬点儿夜,咬紧牙、忍一忍就过去了,可夏耕就不一样在一个“耕”字上。那时没有机械,耕地都用牲口。使牲口可是技术活儿,我根本不懂得牲口的“行规族语”,父亲使牲口又不在行,秋种又不比种其他,农时在你屁股后面用无形的鞭催着。别人能犁三亩的地,我家一亩也犁不完。那时,使牲口犁地,成了我家很难越过去的一道坎儿。为了减轻农业给家庭带来的压力,我总在探寻着某种解决办法的新途径。正茫然时,忽听广播里讲:实行玉米麦垄套播,不仅能省去耕地的麻烦,还能增产。这对我是个巨大的诱惑。我就把这个消息说给了父亲,听了,父亲也欣然同意。于是,就学着广播上说的,于小麦蜡黄时期的一场小雨过后,全家人齐上阵,就在麦垄这个逼仄的空间里一步一挪地移着爬着,胳膊上被麦芒扎出一道道血印子,或者不小心让麦芒扎着眼睛是常有的事儿,约莫耗费了一周工夫,那块四亩多地的麦垄套播总算完成了。说起来,这便是我尝试的第二种玉米的播种方式。
虽然麦垄套播巧打了与“三夏”抢收抢种的时间差,也能增产,但操作起来着实费工夫。失望之际,我在想,如果能发明出一种免耕的药剂,撒在田里不用犁地,直接播种该多好啊!当我把心里的想法说给别人听时,村里一个同龄人告诉我这种免耕剂早就研制出来了,听说漯河市舞阳县就有。我眼睛一亮,立马骑自行车去了毗邻的舞阳县城。舞阳县农技公司的人笑着对我说,这种药剂是早就有,但主要是对准南方稻田使用的,通过实践,不适应咱这儿的旱地。听罢,我像泄了气的皮球。
正当我失望而归时,却柳暗花明。那是我从舞阳县回来,走到距县城东南边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子,见一个老农正弯着腰在一块没有耕作的麦茬儿地里点玉米,我好奇地走过去问:“像您这样,连地都没有犁一遍,麦茬儿仍旧在那儿好好地长着,中啊?”老农冲我一笑说:“中,我都种铁茬儿玉米两三年了。不信,你也回去试试?”老农的话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
说干就干,我带领全家人在村子东边的三亩多鸡叨地里做起了文章。当得知我种了铁茬儿玉米后,村里炸开了锅。也许是老天照应,那年种的铁茬儿玉米长势非常好,好像每场雨、每场风、每束光都眷顾它,让全村人的眼睛直勾勾地争着往铁茬儿玉米地里望。依稀记得,那年割完麦下了一场小雨,趁着墒情,全村的玉米都哗哗哗地种进了地里,可是出苗不久,雨水却戛然而止。灭过茬儿的玉米苗由于没有遮挡物,长时间被暴露在烈日的直射下,像滚水烫过,蔫儿着。而铁茬儿玉米因为有麦茬儿和粉碎的麦秆儿作掩护,玉米苗青枝绿叶,一点儿也不显旱。进入汛期,大雨又不住地下开了,田里下浓浆了,风一刮,犁过地的玉米都刮倒了,而铁茬儿玉米像是地表有一层坚固的保护膜护着,安然无恙。等收秋时,自然是我家种的铁茬儿玉米比其他地块好。看我家种玉米不犁地,而且结的玉米棒子大、产量高,种地效率也提高了好几倍。没隔几年,一家家的都改成了铁茬儿玉米。
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前面有条河,如果不亲自试试,你怎会知道水的深浅呢!
精彩推荐
- 上蔡:黄金蟠桃鼓起村民“钱袋子”
- 小屏幕撬动大治理 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 女孩中暑晕倒 装维师傅施救
- 平舆县 “三园”联动架金桥 强县富民启新程
- 管好小机井 “滴灌”大民生
- 驻马店市演艺中心 2025年“中原文化大舞台”
- 灯火璀璨点亮市民夜生活
- 父亲的拐杖
- 共建共治 和美乡村入画来
- 金蝉养殖富村民
- 压实责任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工作 因地制宜大力
- 市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 烩面情结
- 文明实践热潮涌 新风拂面润万家
-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河南工业利润实现两位数
- 针对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 国家四级救灾应急
- 头伏饺子二伏面,为啥这么吃?还有哪些好吃的
-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有涝有旱如何精准应对
- 16条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 共同富裕加工园成为村民增收“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