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再访河南博物院

再访河南博物院

文/李勤

这个暑假再次来到郑州小住几天,我决定再访河南博物院,还是骑自行车出发,高德导航带我来到金水区农业路8号。

河南省博物院是除故宫博物院外,面积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它的主建筑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由一个大四棱台上再倒立着一个小四棱台构成,类似鼎,取“天圆地方,鼎立中原”之意。外部墙面为土黄色,取中原黄土、黄河之意,孕育了华夏文明。

第一个镇馆之宝是莲鹤方壶,春秋时期的,造型非常有特色,因为发现了它,才有了今天的博物院。它的底部和侧面是龙形卷兽尾,狰狞而恐怖,上方是莲花和仙鹤,清新灵动,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集中了各种青铜器的特点,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产物。

第二个镇馆之宝——杜岭方鼎,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巨型方鼎,比后母戊鼎早三百年,1974年出土于郑州商城杜岭街,该鼎高87厘米,重86.4公斤,铸造于3500年前的商朝中期。其制作精致,纹饰朴素,鼎身上的图纹是中国最早的纹饰,从考古发掘证实郑州商城不仅是一座商朝遗址,更是一座3500年前的商朝王都,很可能就是历史上“汤始居亳”中商汤的亳都。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也曾制作九尊象征中华九州的大鼎,后称“九鼎”,代表九州,就是全国的意思,所以也就有了“问鼎中原”和“九五之尊”之说。

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是第三件镇馆之宝。它是由丹顶鹤翅膀上的骨头做成的。上面有7个小孔,其中一个小孔还可以调音,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吹管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早的仍然可以吹奏的乐器。原来说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贾湖骨笛的出土把中国七声音阶向前推进了近9000年。

金缕玉衣也是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在古人的眼中,玉器是绝对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它不仅象征着君子美德,也因为玉有灵性,被王侯将相们用来敛尸,以保证尸体不腐烂。用玉来陪葬的制度始于西周时期,一直到汉朝都非常流行。金缕玉衣,长180厘米,宽125厘米,由2008个玉片构成,用金丝缀合而成。按身体部位分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和脚套等。1986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山汉墓,金缕玉衣的主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堂兄刘买,这是当时最高级的玉葬形式。

博物院四楼主要陈列各种陶器,尤其是唐三彩,因为唐朝以胖为美,不但美女丰腴圆润,就连马匹也胖嘟嘟的,它们表情生动,形态夸张、可爱。还有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立体感超强,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古都汴京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再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加之馆内配有与网络相连的电子屏幕,似乎让人们穿越到大宋汴梁城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着。

河南博物馆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它记载着先人的思想、继承着先人的文明、诉说着先人的声音。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一座博物院,半部华夏史。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