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短些、再短些

石新宇

清朝时一名寡妇想改嫁,托人写了很长的请示送给县令,结果县令没有回音。后来寡妇又托一名私塾先生写请示,私塾先生只写了16个字:公鲧叔大,瓜田李下。请问老爷,嫁与不嫁?县令很快批示:嫁。

为什么千言请示县令没有回音,仅仅16个字就解决问题了呢?因为这16个字就把寡妇的窘境和人品写清楚了,“公鲧叔大”是其窘境,“瓜田李下”是其人品。既然16个字就能说明问题,何必千言呢?可以想象,那千言里边是废话连篇,县令日理万机,看半天看不出个所以然,肯定是不耐烦地扔一边去了。

啰嗦没完没了,想必这种现象很多人都不陌生。针对这种现象,多年前胡乔木同志曾撰文提倡短些、再短些。今天这样的观点更加有意义。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互联网的普及又让每个人都能快捷地接收海量信息,如果文章过长,谁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看呢?讲话也一样,长篇大论有谁听?还不是都在玩手机。

做到简明扼要,首先要学会抓重点,去芜存菁,选取最重要的说或写。其次是千万不要把听众读者当一无所知的傻瓜,人家知道的东西坚决不说不写,无论工作安排还是新闻报道,很多东西是大家都知道的,既知道什么情况也知道什么意义,没必要再强调再重复。再次是提高提炼文字语言表达的能力,能用一句话说完写完的决不用两句话,能用十个字说清楚写明白的决不用十一个字。

要想让自己的讲话受欢迎、文章有读者,浓缩语言文字是个重要原则,坚持短些、再短些很有必要。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