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十一连跳”刺痛社会的神经

□沙元森

 

  525,富士康又发生员工坠楼事件。本应该在阳光下绽放的青春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斑斑血迹。“十一连跳”触目惊心,虽不忍心看,又不得不正视。面对死亡,麻木就是不仁。

我们需要追问,是什么原因让富士康员工前赴后继地“十一连跳”?为什么是富士康?这究竟是一连串的巧合,还是一个强烈的警讯?

首先要说明,翻看近期相关新闻,我们了解到富士康并非是外人想象的“血汗工厂”。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设备齐全、待遇规范,也无明显的违法违规现象。即便跳楼事件频发,仍然有成千上万的打工仔等待着进入该企业。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痛感更深切。可以说郭台铭领导下的富士康把“廉价劳动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是处于全球产业链末端的“模范生”。

  自从在深圳建厂之后,富士康员工人数以每年数万人的速度快速增加。这些员工被招进来后,就像是“被植入了电脑芯片的人”,每天都在接受同一种指令,到固定的地方吃饭、上班、睡觉。在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上,每个员工是不断重复工作的“机器人”。卓别林演出的《摩登时代》,曾经很形象地演绎了高效率的机器对于人性的扭曲。而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最自豪的恰是富士康的速度,他说过,“一个模具,别人一周出成品,我24小时就可以搞定”。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富士康成长为庞大的代加工帝国,廉价的劳动力必不可少。资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必然要降低劳动成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张扬,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融入繁华的城市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在富士康这样的企业里维持着脆弱的平衡,但是外部稍有波动,紧绷的链条便可能断裂。那些身在茫茫人海却倍感孤独的年轻人,“像碎片一样存在”,经不起风吹草动。“十一连跳”背后的每一个原因都令人惊讶——小事一桩就把人逼上了绝路,一根稻草真的可以压垮一头骆驼。即便十一个员工接连跳楼的背后有各种偶然,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这个必然正是我们所重视的。

在此,笔者无意表达对富士康的反感,只希望“十一连跳”能像根针一样刺中这个社会的神经,使我们对目前的社会发展模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在我们看来,“富士康”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也是一种没落的产业方式。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一种看不见的“高能耗”被投入其中,那就是一代产业工人的青春和理想。所以,它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但是,真正与“富士康模式”告别,并不是挥一挥手就可以做到的。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劳动力越多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事实上,随着毛利的下降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富士康已经向劳动力更廉价的内地转移。

引领新生代民工走出迷茫的人生困境,仅凭借郭台铭一个人的努力恐怕是解决不了的。地方政府必须真切地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把更大的精力用于自主创新方面,而不再一味地为了眼前利益去招商引资。

发生在富士康的“十一连跳”,应该促使全社会努力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窠臼,否则斑斑血迹换来的可能仅是声声叹息。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