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谈
□温培雅
中国所有的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是比较素淡的节日,可能是对一代诗人屈原慎终追远的意味更浓,所以更看重仪式感,而不是一逞口腹之欲。节日的主角粽子、菜角都非浓油赤酱,特别是菜角,用时令蔬菜切碎做馅,然后用薄薄的面皮包裹,下入世俗的油锅翻滚至金黄,带着平民的烟火气和亲切感,即使配上腌得流油的咸鸭蛋,也非大荤,更接近于日常小食。与此类似的是纪念高洁之士介子推的寒食节,多食冷煎饼卷生苦菜或是麦粥、馓子之类,更是简素之至。
古人喜欢把食蔬与心性绑定在一起,《明心宝鉴》里有一段话:“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菜根谭》云:“菜之为物,日用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夫菜根者,弃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如此书、唯静心沉积者,乃得其旨。”
说菜根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并不是说菜根的味道真的能赶上山珍海味。吃得了满汉全席,也咽得下粗茶淡饭;能笑看红尘喧嚣,也耐得住清冷寂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衣着素洁,何须光彩照人?三餐饱腹,何须肥醴甘脆?陋室安身,何须高楼大厦?健步如飞,何须鲜衣怒马?能从粗茶淡蔬中嚼出真味的人,都有一颗安静而感恩的心。
文学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文人郑板桥曾经作诗描写食菜根之雅:“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在自家后院辟一菜园,又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题对联一副:“稼穑艰难君子教,菜根风味老夫知。”身为朝廷重臣,能从寻常菜根之中体味民生艰难,实属不易,此人能成为晚清中兴名臣,绝非偶然。
半亩花田、一间草舍,满架经史、闲听花落,是古今文人以及士大夫归隐田居的理想写照。小隐隐于身,大隐隐于心,心若安定,身在哪里又有何妨?心若不安,人就永远不会有“稳”的感觉;而心中的欲望太多,就永远无法过那种即使咀嚼菜根也能津津有味的日子。心安性定的人,才能安心于朴素宁静的生活,才能充分享受平和简静的从容。不管是“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还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只要安贫乐道、不慕荣华,就能追求精神的安逸,感受人生的快乐。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季的菜蔬在土地上像一首首唐诗或一阙阙宋词次第生长,红的、黄的、青的、紫的、绿的,自然本色到家。春吃韭菜、夏食黄瓜、秋嚼莲藕、冬品白菜,土地慷慨地为我们奉上菜蔬的盛宴,用种种清香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和思想。
将平淡的日子切碎,撒上岁月的佐料,用经历爆炒,用反思凉拌,以五味丰富平静而琐碎的日子。夜深归家、灯火暖心,餐桌上两碟青蔬、几碗薄粥,在氤氲的香气中一家人相对而坐,谈一天的生活点滴,感受波澜不惊的温暖,正所谓“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境界。这种淡就是生活的真谛,是桨声灯影里的梦中水乡,是回廊轩窗下的一院月光,经得住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打磨。
老子提出的饮食之道是“味无味”。何谓“味无味”?就是要从没有味道的饮食当中品咂出有味和美味来。《菜根谭》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嚼菜根而知香,怎能不“百事可做”?
精彩推荐
- 双链融合强农富民
- 看 戏
- 管好小机井“滴灌”大民生
- “零彩礼”催开文明花
- 黄桃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 巧借典故化干戈 和谐调解泯恩仇
- 全力抗旱保秋粮 打响田间“解渴”战
- 弥陀寺乡:干群合力抗旱 辣椒喝上及时水
- 正阳:小车间对接全球大市场
- 云起了
- 张旺午:青山埋忠骨 信仰铸丰碑
- 打好党建引领组合拳 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 到2027年,全国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
- 2025(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 驻马店市筹备工
- 任店镇:多举措织密养殖安全防护网
- 国家电网用电负荷连续三天创历史新高
-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进入落地应用阶段
- 河南:贴身护航助企夯稳“信用基石”
-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DRG绩效考核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