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旺午:青山埋忠骨 信仰铸丰碑
张旺午:青山埋忠骨 信仰铸丰碑
本报记者 王家恒
“革命者的骨灰,应当融入为之奋斗的土地。”1995年12月14日,铜山脚下庄严肃穆。遵照张旺午的遗愿,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老党员,将骨灰安葬在他浴血奋战过的这片热土。
时间回溯至1910年,张旺午出生于泌阳县杨家集乡沙子岗村一个贫苦农家。4岁丧父的他,在祖母和母亲的含辛茹苦拉扯下艰难成长。长大后,新式学堂的进步思想与《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的启蒙,让他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革命火种从此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1926年,北伐战争的号角响彻中原,共产党员姚建宇回到泌阳播撒革命火种,年轻的张旺午迅速投身革命实践,他积极参与组织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勇敢地捣毁洋教堂,很快成长为当地最早的革命骨干。同年,张旺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革命的道路充满艰险。1932年,鄂北苏区遭遇敌军残酷“围剿”,形势危急。张旺午临危受命,返回泌阳重建县委。面对严重的大旱饥荒,他按照上级“抢粮赈济穷人,以此发展武装走向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果断带领饥民分取地主粮仓,赈济灾民,在危难中点燃了生存与斗争的希望。
1935年,张旺午奉命赴陕南联络红二十五军,行至白河桥遭遇敌军盘查,他将密信巧妙地藏在破旧的伞柄之中,主动将伞递给敌人:“老总,这伞破得不值钱,送您了。”敌人不屑地踢开雨伞,只搜走了他身上的两块银元,却万万没想到,那被丢弃的伞柄里,藏着关系边区存亡的绝密信息。他忍饥挨饿,徒步穿越百里险境,最终将宝贵的经费和上级指示安全送达,为革命事业续写了关键篇章。
1939年11月11日,震惊中原的“竹沟惨案”发生,国民党军2000多人突袭新四军竹沟留守处。时任竹沟地委书记的张旺午,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危局,沉着指挥仅有200多支枪、600多人的留守部队与敌展开惨烈巷战。在地下党员的秘密接应下,他们突破重重封锁线,历经艰险,辗转至四望山,迅速着手重建革命根据地,让革命火种在逆境中顽强复燃。
此后的两年间,张旺午多次乔装商人,秘密重返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河南。他像一位无声的守护者,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安全护送了300多名重要干部穿越封锁线,为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地下交通线的守护者”的崇高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张旺午转战经济建设战线,历任湖北省财政厅长、副省长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1983年离休后,他依然心系老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临终前,他留给家人的不是物资财富,而是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我没给你们留遗产,但留下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句朴素而铿锵的话语,是他一生赤诚的写照。
铜山苍苍,见证着这位老党员的忠诚;泌水泱泱,传颂着他的不朽功勋。从豫南山区的游击队长到省级领导,他始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征程上留下坚实足迹。
精彩推荐
- 弥陀寺乡:干群合力抗旱 辣椒喝上及时水
- 张旺午:青山埋忠骨 信仰铸丰碑
- 打好党建引领组合拳 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 2025(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 驻马店市筹备工
- 任店镇:多举措织密养殖安全防护网
- 正阳:小车间对接全球大市场
- 云起了
- 感受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DRG绩效考核全省第一
- 国家电网用电负荷连续三天创历史新高
-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进入落地应用阶段
- 河南:贴身护航助企夯稳“信用基石”
- 到2027年,全国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
- 河南多雨期开启 高温暂退场 旱情将缓解
- 上蔡耕夫:科技赋能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 高效能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代表答好履职卷 解决民生微实事
- 确山县合力抗旱保秋粮
- 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 西平县:生命托举彰显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