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绛囊传承人张社
九九重阳时,茱萸绛囊香。每到重阳节的时候,人们就会戴上茱萸绛囊以求平安吉祥。在重阳茱萸绛囊的发源地上蔡县,要说谁做的茱萸绛囊最好,那可当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张社。
1932年,张社出生于上蔡县东岸乡套楼村一个贫苦家庭。她从小天资聪慧,跟着母亲学习针线活。8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她跟着父亲逃荒要饭。后来,父亲生病卧床不起,年仅12岁的张社靠给地主做绣工挣钱给父亲治病。她绣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香荷包新颖别致,花鸟图案形态万千。当时,村里有婚庆喜事,乡亲需要剪纸、嫁衣及褥绣时,都请她帮忙。无论有多辛苦,她都有求必应。小小年纪张社成了村里的名人。
在过去,每逢重阳佳节,人们都会戴绛囊,以求平安吉祥。但如今,这个传统正在渐渐消失,不但佩戴者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茱萸绛囊是重阳节的必佩之物。看到这种情况,张社的心灵深处觉得一阵阵刺痛。在1993年退休以后,怀着抢救这种民间传统工艺、保护这种民俗文化特色珍品的高度责任感,张社决定全身心致力于这项工艺制作事业。潜心研究、挖掘、制作真正属于重阳文化内涵的茱萸绛囊,张社决心穷其毕生之力,也要将这种“活着的化石”、“氏族记忆的背影”传承下去。张社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这种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改进,把原来单一造型的茱萸绛囊发展成40多个品种。其中,她制作的十二生肖、凤凰登枝、孔雀开屏、仙鹤祝寿等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鲜明时代特点。
由于茱萸绛囊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张社先后义务免费收授了王爱、李请、彭凤英等数十名弟子,一起制作茱萸绛囊。如今在崇礼、韩寨、东岸等乡传播茱萸绛囊工艺制作人员700多人。至此,以张社冠名所形成的茱萸绛囊工艺品牌不仅遍销全国各地,同时远渡重洋,在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市场热销。
掌上隽品奇亦珍,巧手慧心系针情。多年来,张社与时俱进,不断赋予茱萸绛囊新的文化内涵,把茱萸绛囊这种传统工艺推上了新的高度。在她的带动下,上蔡县东岸、杨集、蔡沟等乡镇,有不少人以制作茱萸绛囊为业,尤其在崇礼乡,有数百名妇女从事茱萸绛囊制作。
(徐佳瑞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
精彩推荐
- 国网泌阳县供电公司上门“问诊”充电桩
- 农业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 田原:三尺讲台育桃李 志愿服务暖人心
- 新蔡县纪委监委创新“廉动力”赋能“软实力”
- 岁稔年丰穰穰满家
-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成“精神坐标”
-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看见自己
- 注意!国庆期间往返郑州、驻马店更省心 加开
-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 “中原粮仓”驻马店“十四五”丰收答卷 粮食
- 英烈长眠此土 精神永耀山河
- 市消协发布消费提示
- 驻马店车务段加开37趟列车
- 压实巡察整改 拧紧责任链条
- 全市文旅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召开
- 大吴村:生态猕猴桃“甜蜜”上市
- 郭新社:琴弦“追梦人”奏响“中国好声音”
- 丰碑永驻人民心头
-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
- 第二十七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