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必须闯过“多雨常态”这道关
本报记者 李若凡
作为“中原粮仓”,河南的粮食安全既是关系中原大地的丰收愿景,更维系着国家粮食供给的稳定大局。
随着“三秋”连阴雨从偶发极端天气转向常态化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适配短板日益凸显。闯过“多雨常态”这道关,绝非可选项,而是筑牢农业强省根基、守住“中原粮仓”的必答题。
闯过这道关,需以设施升级筑牢抗逆底盘。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跳出“达标即止”的思维,围绕多雨环境的长期适配需求,将沟渠系统疏浚、智能排灌设备布局与田块规划同步推进,确保每片良田都具备涝能快速排、旱能及时浇的核心能力。农机配置则需告别“临时调度”,按耕地规模配备履带收割机、高效烘干设备,从硬件上守住粮食生产的连贯性。
闯过这道关,需靠数据融通激活科技效能。打破气象、农业、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壁垒,搭建覆盖省、市、县、乡的智慧农业平台,整合降水预判、墒情监测、排涝建议等信息,并能精准推送给农户。让农事操作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避免雨情来临时的决策盲目。
闯过这道关,需要良种适配夯实稳产基础。耐涝抗逆品种是农业应对多雨挑战的核心防线,要结合河南近年多雨特征提前靶向育种。在严守审定规范的前提下,优化试验—示范—推广流程,通过成熟一批、推广一片的方式,逐步让抗逆良种覆盖多雨风险较高的地区,提升农作物自身应对雨情的能力,从源头保障粮食产能。
闯过这道关,需要资金前置织密保障网络。将农业投入从“灾后补救”转向“事前防控”,如探索卫星遥感定损等技术应用、缩短理赔周期等。同时,是否能将防汛补贴从“灾后审批”改为“事前预拨乡镇”,确保基层能及时组织清沟排涝、设备调配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原粮仓”的定位,是对河南农业贡献的认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对河南农业而言,“多雨常态”既是倒逼转型的挑战,也是提质升级的机遇。突破这道关,考验的不是零散的应急措施,而是系统谋划的长效思路。唯有从设施、科技、品种、资金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将“适配多雨”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流程,才能让河南在持续雨情中站稳脚跟、扛牢重任,为农业强省建设扫清障碍。
精彩推荐
- 中原银行驻马店分行双智慧校园项目落地
- 五届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第16次(扩大)会议
- “抢”字当头保秋粮
- 绽放在天中大地的民族团结格桑花
- 国网驻马店供电公司靠前服务保障秋收电力稳定
- 河南农业必须闯过“多雨常态”这道关
- 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窗口“绿色通道”解民忧
-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管局强化餐饮油烟治理
- 强社会治理、守粮食安全,河南准备这么做
- 核心CPI重回1%,9月物价数据透出哪些信号?
- 我市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共筑安全“防护墙”
- 遂平县:小馒头“蒸”出乡村致富路
- 丹桂飘香
- 河南:国资国企家底更厚发展更优
- 多地落实政策 一次性创业补贴谁能领怎么领
- 驻马店市教育局办公室发布最新通知
- 全球首个!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中国
- 两部门预拨8000万元支持桂滇豫防汛应急抢险救
- 条例施行“满月”,住房租赁行业有哪些新变化
- 提醒!驻马店车管所一分所正式投用 多项车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