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红马甲” 半世情长——记“中国好人”潘永锋、涂善珍夫妻
俩“红马甲” 半世情长
——记“中国好人”潘永锋、涂善珍夫妻
潘永锋(左二)、涂善珍(左一)夫妇参加志愿活动
潘永锋、涂善珍夫妇
记者 刘金霞
九月中旬,天中大地迎来初秋的清凉。在驻马店的街巷与社区,常常可见73岁的潘永锋和70岁的涂善珍穿着褪了色的红马甲,在不停地奔走于需要帮助的人群之中。慰问环卫工人、看望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矛盾……这样的画面,他们已默默坚持了十多年。从贫瘠的乡村到城市的社区,这对“中国好人”夫妻用一生的善行,写就了一段始于苦难、终于奉献的动人故事。
苦难浇灌 心底盛开向阳花
正阳县大林乡,是潘永锋和涂善珍生命的起点。潘永锋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涂善珍在10岁时失去父亲,母亲一人艰难地抚养7个孩子。
贫困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善意的种子早早生根。潘永锋从小就是乡邻眼中的“热心肠”:帮老人推磨、跳进水塘救落水少年……
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潘永锋在水库工地上受伤,脊骨错位,一度瘫痪。医疗条件有限,希望渺茫。这时,涂善珍毅然走到他身边说:“早听说你救人的事,人心没瘫,我不怕苦。”她四处寻医、日夜守护,最终潘永锋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如果没有她,我可能真的就完了。”他满怀感激地说。
婚后生活依旧清贫,但两人以勤劳和善良撑起了一个家。涂善珍种地、养猪、养牛,一人扛起家务和农活;潘永锋勤恳工作,后来进入乡政府工作。他们共同将四个子女培养成才。
乐于奉献 红马甲暖透邻里心
子女成家后,老两口被接到驻马店市区林栖园小区养老。但他们并没有闲下来,反而把这里当作新的“战场”。
当时小区环境杂乱,路面坑坑洼洼。潘永锋和涂善珍主动牵头,前后跑了50多趟反映问题,最终促成路面硬化、楼顶修缮。
从那以后,义务打扫、主动助人成了他们的日常。尽管每月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他们却省吃俭用,20多年来累计捐款超过10万元帮助他人。
小区居民王天运的女儿患白血病,儿子王亚伟欲辍学打工。老两口送去2000元钱,并劝王亚伟重回校园,之后,他们持续资助他直到大学毕业。
瘫痪在床的甄香莲、独力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姜小好、负债度日的李富强一家……十多年来,他们帮助超过50个家庭、调解纠纷120多起。
潘永锋常说:“没有乡亲们的‘百家饭’,就没有我的今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聚沙成塔 善意的星河正在铺展
两个红马甲的身影逐渐走出小区,迈向更广阔的天地:环卫工人、福利院儿童、孤寡老人……都成了他们关爱的对象。
食品批发商卢晓斌被他们的善举所感动,也加入了助人行列。2019年,潘永锋和涂善珍牵头成立“驿城区爱心接力好人志愿服务队”。
如今,服务队已壮大到近百人,活跃于驻马店城乡各个角落,将两位老人的善意星火,汇聚成一片温暖的星河。
家中墙上,“中国好人”“河南好人”“道德模范”等荣誉琳琅满目。
从吃百家饭的孤儿,到相濡以沫的夫妻,再到好人队伍的“领头雁”,潘永锋和涂善珍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善行,书写了一部关于苦难、坚守与温暖的平民史诗。那两件穿梭于人群中的红马甲,一如流动的旗帜,默默传递着好人精神的力量。
精彩推荐
- 市委党校举行2025年秋季学期主体班开学典礼
- 抗战老战士于文彬:“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
- 岐黄薪火照杏林
- 创新培育机制 激发人才潜能
- 16岁少年改装电动车 交警温情执法护安全
- 小社区巧做基层治理大文章
- 开展安全检查 筑牢成长“防护墙”
- 脚在基层眼有苍生:一部饱蘸深情的生命书
- 弘扬好人精神 传递向善力量
- 我市2025年度职工托育服务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 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一揽子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
- 因降雨,河南多条高速采取临时管制措施
- 国庆中秋假期运输火车票开售
- 河南13家企业上榜2025中国企业500强
- 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 今起正式实施 常温纯牛奶中禁止添加复原乳
- 河南出台方案 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驻马店市活动开幕
- 烛光蘑菇宴
- 田埂上的卷尺量出治理新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