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抗战老战士于文彬:“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抗战老战士于文彬:“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本报记者 张 锟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近日,在西平县出山镇玉皇庙村一个普通院落,95岁的抗战老战士于文彬,用略带沙哑却依旧铿锵的嗓音唱起了这首经典的红色歌曲。歌声未落,老人的眼角已泛起泪光,80多年前那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岁月,仿佛随着旋律穿越时空,浮现在眼前。

于文彬,曾用名于惠娃,1930年5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本就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彼时,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在伏牛山一带开展游击斗争。走投无路、难以饱腹的于文彬找到部队,一遍遍恳求参军:“我不怕苦,不怕死,只想跟着部队打鬼子。”见他意志坚定,部队最终收留了这个年幼的孩子,安排他担任勤务兵。从此,他的人生与家国大义紧紧相连。

1944年2月,于文彬正式入伍,编入新四军五师独立营,成为一名通讯员。回忆起初入部队的艰难,老人的声音仍带着几分沉重:“我们营是新组建的,连像样的枪都没有,有的战士只能拿着大刀、长矛。”但困境没有磨灭斗志,营长的动员掷地有声:“没有枪,就从日本人手里夺,从反动派那里抢!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敌人拼到底!”

带着这份信念,于文彬跟着部队转战各地。经过漯河、舞阳两场激烈战斗后,营里的枪支得以配齐,还拥有了4挺机枪,于文彬作为警卫员,也配备了两把短枪,他用这些武器亲手消灭了4个日本鬼子。

1944年底,于文彬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独立团。1945年春节,于文彬又随部队在湖北应山一带打游击,靠着灵活战术与敌人周旋;同年8月,汉阳强渡老河口之战打响,炮火将江面炸得翻涌,他所在的连队多次冲锋仍无法渡江。在首长的果断指挥下,部队决定原路撤回,却在杜湾意外遭遇敌军一个营。危急时刻,战士们迅速抢占高地,凭借有利地形与精准指挥,硬是以一个连的兵力全歼敌军,还俘虏20多人。

“那天我们打红了眼,机枪手一个个倒下,阵地几次被突破,子弹打光了我们就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砸,就是不让敌人前进一步!”于文彬的手不自觉地攥紧,“我们手上、身上全是血,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绝大多数战友都壮烈牺牲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于文彬的右腿也被流弹击中,后来被安置到群众家里,伤愈后由于家庭原因,遗憾离开了部队。

1946年10月,于文彬退伍返乡,此后数十年,他褪去军装换农装,一头扎进田埂间,春播秋收、躬耕不辍,将余生都奉献给了家乡的土地。面对乡邻,他从未主动提及当年战场上的功绩与荣光。那些与战友并肩抗敌的峥嵘岁月,那些亲手消灭日寇的热血时刻,都被他默默藏在心底,化作田间地头的勤恳与生活里的低调。

采访接近尾声时,夕阳余晖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他又轻轻哼唱起抗战时期的歌曲。那饱满深情的歌声,是一代人的坚守与牺牲,更是对新时代军人的嘱托:“要记住历史,要守护好我们的祖国,别让先辈的血白流。”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
抗战老战士于文彬:“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驻马店网

抗战老战士于文彬:“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抗战老战士于文彬:“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本报记者 张 锟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近日,在西平县出山镇玉皇庙村一个普通院落,95岁的抗战老战士于文彬,用略带沙哑却依旧铿锵的嗓音唱起了这首经典的红色歌曲。歌声未落,老人的眼角已泛起泪光,80多年前那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岁月,仿佛随着旋律穿越时空,浮现在眼前。

于文彬,曾用名于惠娃,1930年5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本就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彼时,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在伏牛山一带开展游击斗争。走投无路、难以饱腹的于文彬找到部队,一遍遍恳求参军:“我不怕苦,不怕死,只想跟着部队打鬼子。”见他意志坚定,部队最终收留了这个年幼的孩子,安排他担任勤务兵。从此,他的人生与家国大义紧紧相连。

1944年2月,于文彬正式入伍,编入新四军五师独立营,成为一名通讯员。回忆起初入部队的艰难,老人的声音仍带着几分沉重:“我们营是新组建的,连像样的枪都没有,有的战士只能拿着大刀、长矛。”但困境没有磨灭斗志,营长的动员掷地有声:“没有枪,就从日本人手里夺,从反动派那里抢!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敌人拼到底!”

带着这份信念,于文彬跟着部队转战各地。经过漯河、舞阳两场激烈战斗后,营里的枪支得以配齐,还拥有了4挺机枪,于文彬作为警卫员,也配备了两把短枪,他用这些武器亲手消灭了4个日本鬼子。

1944年底,于文彬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独立团。1945年春节,于文彬又随部队在湖北应山一带打游击,靠着灵活战术与敌人周旋;同年8月,汉阳强渡老河口之战打响,炮火将江面炸得翻涌,他所在的连队多次冲锋仍无法渡江。在首长的果断指挥下,部队决定原路撤回,却在杜湾意外遭遇敌军一个营。危急时刻,战士们迅速抢占高地,凭借有利地形与精准指挥,硬是以一个连的兵力全歼敌军,还俘虏20多人。

“那天我们打红了眼,机枪手一个个倒下,阵地几次被突破,子弹打光了我们就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砸,就是不让敌人前进一步!”于文彬的手不自觉地攥紧,“我们手上、身上全是血,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绝大多数战友都壮烈牺牲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于文彬的右腿也被流弹击中,后来被安置到群众家里,伤愈后由于家庭原因,遗憾离开了部队。

1946年10月,于文彬退伍返乡,此后数十年,他褪去军装换农装,一头扎进田埂间,春播秋收、躬耕不辍,将余生都奉献给了家乡的土地。面对乡邻,他从未主动提及当年战场上的功绩与荣光。那些与战友并肩抗敌的峥嵘岁月,那些亲手消灭日寇的热血时刻,都被他默默藏在心底,化作田间地头的勤恳与生活里的低调。

采访接近尾声时,夕阳余晖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他又轻轻哼唱起抗战时期的歌曲。那饱满深情的歌声,是一代人的坚守与牺牲,更是对新时代军人的嘱托:“要记住历史,要守护好我们的祖国,别让先辈的血白流。”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