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刻在正阳大地的抗战记忆

小王楼:浴血抗战中的悲壮篇章

记者 李玉荣 见习记者 余川 文/图

小王楼的这座建筑为清代所建。

许家大院留存院墙至今有弹孔。

两层砖木小楼承载着抗战记忆。

楼墙上至今仍留有日军炮轰时的弹痕。

许尚珍墓地景象。

许尚珍墓碑。

在正阳县的广袤大地上,那些抗战时期的烽火印记,如同深深镌刻在石头上的铭文,永不磨灭。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曾经历过怎样的血雨腥风,见证过多少英勇无畏的抗争。

小王楼村位于正阳县寒冻镇西2公里。1945年3月14日,小王楼村民惨遭日军屠杀,全村50多户280多人中有200多人被日军杀死,11户灭门。

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了郑州、武汉,控制了平汉铁路线,驻马店东侧的正阳、汝南、上蔡相继沦陷。正阳县于1944年5月13日被日军占领。汝南以东地区仍由中国军队控制,正阳县寒冻镇小王楼驻扎着国民党河南省八区保安一团管振功部。

1945年3月14日,雪花飞舞,朔风凛冽。此时,日军骑兵联队1300多人、步兵800多人,携带大炮16门、掷弹筒50多个、机枪100多挺向中国军队控制的汝南县东南地区进犯。当时,保安团第一大队驻寒冻镇西6公里的余岗为警戒部队,第二大队驻寒冻镇西南6公里的陈寨为支援部队,团司令部与第三大队驻寒冻镇西1公里的小王楼。9时许,保安团哨兵发现小王楼西北固城寺方向有日军4骑,待日军临近,保安团哨兵射杀日军1名、战马1匹,剩余3骑仓皇西逃。大约1小时后,日军步兵、骑兵1000多人分三路合围,将保安团团团围住。只有280多人的保安团,迫于群众的呼声奋起自卫反击。由于敌众我寡,激战1小时后,保安团死伤惨重,第一大队退出余岗向陈寨靠拢,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内外策应突出重围,旋即驰援王楼。由于日军重兵包围小王楼,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一再侧击,均被日军炮火压制,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被迫向东转移。至上午11时,日军集中全部火力向小王楼守军发起猛烈攻击。下午3时,小王楼东南两面寨墙被日军摧毁,日军3次猛扑均被守寨官兵击退。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日军用重炮把小王楼四周寨墙、四角的炮楼全部摧毁。寨内工事、房屋被毁三分之二,日军步兵和骑兵500多人从东面翻沟入寨内,寨内官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拼死抵抗。团长管振功率余部40多人向西北角奋力突围,遭日军重机枪拦击,死伤大半。管振功等人被俘,寨门失守。仅30分钟,守寨官兵280多人被日军杀害。这次战斗中,保安团共击毙日军100多人,战马30匹,击伤日军300多人。

日军遭受正阳军民英勇抗击,死伤惨重,恼羞成怒,开始大规模报复。有50多个没逃脱的群众遭到日军马踏刀砍,还有30多个妇女被蹂躏后推入火堆活活烧死,个别从火堆中逃出的妇女,被日军用尖刀刺破腹部挑出肝肠。日军还抓走120多名青壮年,用绳子拴在一起,拉到寨南门的大塘边,用桶打满水一个个照头浇成冰人。一直折磨到深夜,日军才把他们带到寒冻镇关押起来。村民罗本固稍有反抗,日军把他用汽油浇身烧死。

3月15日凌晨,日军从关押的群众中拉出80多人,押送到寒冻镇西塘坡上,命令他们跪成一排,日军用刺刀猛刺。王德钦和王时政挣开绳索拼命外逃,王时政因翻寨墙绊倒,被日军追上用刺刀扎死,王德钦死里逃生。其中,赵仓、叶麻回、王效慈、王毛孩、王义生、王盛学6人因未刺中要害部位而幸免于难。到了晌午,日军拉着未杀完的40多名青壮年,用铁丝穿着锁骨或用绳系着胳膊拴在马鞍上纵马狂奔,向汝南县城而去。一路上被拉死的青壮年惨不忍睹。途经汝南县三桥时,日军又把他们高高举起,摔向桥下,无一生还。

劫后的小王楼,寨沟里、大路上、田野里、麦场上,死尸遍地,鲜血横流,惨不忍睹。

听听用血肉之躯凝成的一首民谣:“二月二,龙抬头,日寇炮打小王楼。先打瓦,后打楼,一片火海人见愁。房子烧毁二百间,牲口死了百余头。五百多人丧了命,尸首遍地鲜血流。有家难归人离散,十一家人绝了后。血海深仇要牢记,誓死不做亡国奴。”

烽火丹心:许尚珍与大许庄的抗日传奇

记者 李玉荣 见习记者 余川 文/图

青松屹立,英名长存。在正阳县熊寨镇大许庄村南的苍松翠柏间,一座纪念碑静静地诉说着一位民主人士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成为抗日先锋的传奇人生。

家国危难,从实业救国到抗日救亡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震撼了中华大地。正阳县熊寨镇大许庄的许尚珍,这个曾经立志“实业救国"的开封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目睹山河破碎,毅然转变了人生方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尚珍在村民中慷慨陈词,“如今日寇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我等岂能坐视不管!”他积极宣传抗日,并迅速行动起来,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开始积极筹备抗日工作。

组建武装,创建正阳抗日救亡服务团

1937年10月,许尚珍等人成功说服国民党正阳县长,成立正阳县抗日救亡服务团。这个组织成为正阳地区抗日宣传和动员的重要力量。

许尚珍不仅积极奔走呼吁,更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他变卖部分家产,通过各种渠道为抗日武装购买枪支弹药。还在大许庄筹建土造枪所,为抗日队伍提供武器装备。

“没有枪炮,我们就是待宰的羔羊!”许尚珍常对乡亲们这样说。他的行动感染了许多人,不少青年纷纷加入抗日队伍。

前线抗敌,组建正阳抗日自卫队

1938年3月,日军先后占领与正阳一河之隔的罗山、信阳。许尚珍深感形势危急,立即行动起来。

他将自己的私人武装与胡冲店、肖店等地的人员联合起来,在确山杨店成立了正阳抗日自卫队。这支队伍成为正阳地区抗击日寇的重要力量。

在一次阻击日军进犯的战斗中,许尚珍亲自带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熊寨镇一带设伏,成功击毙日军十余人,缴获一批武器装备,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士气。

秘密基地,许家大院成为抗日堡垒

1939年冬,竹沟惨案发生后,抗日形势更加严峻。许尚珍利用在国民党正阳县政府任职的合法身份,暗中支持抗日活动。

许家大院成为了抗日志士的秘密据点。在这里,许尚珍不仅为抗日队伍提供物资支援,还经常掩护抗日人员开展工作。

1941年春节,当日寇侵入正阳、确山边境杨店一带时,许尚珍冒着生命危险,将中共汝南地委书记王景瑞接到家中,共同策划抗日行动。

军民同心,筑起抗日铜墙铁壁

许尚珍深知,抗日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他积极发动大许庄及周边村庄的群众,组建了民兵组织,开展游击战。

在他的带动下,大许庄形成了“有人出人,有粮出粮”的抗日热潮。妇女们为抗日队伍缝制衣物、照顾伤员,老人们负责警戒放哨,就连孩子们也组织起来,担任传递消息的任务。

这种全民抗战的局面,使正阳地区成为日伪军难以啃动的硬骨头。许尚珍领导的抗日力量,就像一把尖刀,时刻威胁着日军的补给线。

艰难岁月,抗日信念从未动摇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条件极其艰苦。许尚珍不仅要面对日军的扫荡,还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刁难。

但他从未动摇过抗日信念。在最困难的时期,他甚至变卖祖产购买粮食和药品,支援抗日队伍。有人劝他为自己留条后路,他却说:“国家都要亡了,还有什么后路可言!”

这种舍家为国的精神,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抗日行列。许尚珍成为正阳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

抗战胜利,赤子之心永不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大许庄沸腾了。许尚珍这个硬汉子,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然而,他并没有居功自傲,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为家乡的建设奔波劳碌,直到1950年冬天因病去世。

如今,在许尚珍的墓前,青松翠柏常青。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和学生都会前来祭扫,聆听这位民主人士的抗日故事。

许尚珍用他的一生证明,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真正的爱国者会挺身而出。他从一个地主少爷成长为抗日先锋的历程,展现了中国人在民族存亡关头所迸发出的巨大勇气和爱国热情。

这份抗日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大许庄的人们,在新的时代继续奋勇前进。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