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烽火铸丰碑 山河颂英雄

烽火铸丰碑 山河颂英雄

——党领导豫中南军民夺取抗战全面胜利

 本报记者 张 锟嵖岈山区。(资料图片)

李先念(左一)在行军途中。(资料图片)

新四军第五师官兵用过的行军锅。(资料图片)

豫中抗日根据地旧址。 本报记者 王家恒 摄

王定烈将军为遂平革命老区题词。本报记者王家恒摄

“三路大军会师嵖岈山”石碑。(资料图片)

1945年,中国抗 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在广袤的豫中南大地上,驻马店地区犹如一道坚实的屏障,屹立于烽火硝烟之中。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紧密团结并带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军民同 心、保家卫国的英雄篇章。

收复四望山筑牢抗日根基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为全国抗战指明方向。

豫中南地区,南倚大别山、西依桐柏山,既是新四军第五师与八路军联系的前沿阵地,也是日军觊觎的战略要地。同年春,日军发动豫西南、鄂北战役,妄图摧毁老河口机场,新四军第五师主力抓住日军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联合河南挺进兵团横扫豫南桐柏山区敌伪顽据点,成功收复四望山根据地。

这一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打通了平汉铁路两侧通往淮河以北及豫中敌后的通道,为新四军第五师向河南敌后挺进铺平道路;形成四望山、大悟山、白兆山“三足鼎立、互为掎角”之势,巩固了豫鄂边区中心区域与大悟山指挥阵地;推动豫南敌后根据地向桐柏山区纵深扩展,为后续战略反攻开辟新阵地。

然而,国民党顽固势力却对共产党敌后发展心存忌惮。日军老河口作战结束后,国民党第五战区纠集重兵进攻白兆山与四望山根据地,迫使新四军第五师撤出白兆山。豫中南地区国民党顽固势力及地方武装亦蠢蠢欲动,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挑战。

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面对顽固势力的军事威胁,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果断下令,号召全边区部队与人民和边区人民,“一致动员起来,迅速完成一切准备”,掀起保卫根据地的斗争热潮。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第五战区刘峙部又借口“受降”,沿平汉线自北向南进攻豫中南解放区,先后抢占信阳、驻马店、漯河等重要城镇,妄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在抵御军事进攻的同时,根据地还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日本投降前后,新四军与八路军豫西部队、冀鲁豫部队在豫中南会师,物资供给紧张。为此,各县党组织与地方武装积极筹措经费、征收粮食与布匹,全力保障部队后勤,为持续作战奠定物资基础。

统战工作成为破局关键。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组建中共豫南工委(后称河南工委)时,专门成立统战部,负责争取友军友党、分化瓦解敌伪顽势力。1945年8月,中共豫南工委成功争取反对内战的国民党豫南挺进军第十三纵队程道荣部7000多人在正阳起义,编入新四军第五师序列,成为统战工作的经典范例,极大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军民同心夺取抗战胜利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全国大反攻号角吹响。8月10日至12日,延安总部连续发布命令,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占区推进,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军投降,并明确“豫鄂两省日军应向新四军大别山地区李先念将军部投降”。

遵照中央与豫鄂边党委指示,李先念、任质斌于8月11日向新四军第五师各军分区颁布紧急命令:第四军分区部队占领信阳至漯河一线,第六军分区部队占领信阳至武胜关一线,豫中军分区部队占领叶县、舞阳县城,同时要求占领城市及交通要道后,立即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革命秩序。

命令下达后,驻马店地区军民迅速行动:第四军分区警卫部队配合确山支队围攻竹沟、杨楼日伪据点,俘获伪官兵600多人;第六军分区信应总队攻克信应公路沿线多处据点;豫中军分区部队在舞阳公路截击日军辎重部队,缴获大批物资,并全歼叶县西南常庄伪军300多人。短短10天,新四军第五师及地方武装毙伤俘拒降日伪军3500多人,攻克中小城镇12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总司令随即向日本驻中国派遣军司令长官冈村宁茨下达命令,令其所部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大势所趋下,驻扎在上蔡、遂平、汝南、泌阳、西平、确山、正阳、驻马店、新蔡等地的日军纷纷撤出各自据点,到达指定位置,缴械投降。随着日军的投降,各县伪政府土崩瓦解,豫中南地区全部收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驻马店地区军民以顽强的斗争意志、灵活的战略战术,历经烽火洗礼,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豫中南地区抗日斗争的壮丽史诗。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