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条小街道为何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受降路”?
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
一条全长1200米的小街道
因一个承载民族尊严的名字
——“受降路”
成为全国唯一一条以“受降”命名的街道
受降路指示牌。王宇 摄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彼时
漯河作为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部所在地
被确定为全国16个受降点之一
抗战胜利后漯河受降仪式原址。王宇 摄
受降仪式结束后
在等待遣返期间
中国军队下令
让无所事事的日军将竹木街进行拓宽取直
复原日军受降仪式现场雕像。王宇 摄
竹木街原本只是一段狭窄的田间土路
仅能容黄包车通行
投降日军将漯河火车站附近
被炸民房的碎烂砖瓦搬来铺底
在路面铺上煤渣
就这样
原本弯弯曲曲的竹木街被重新整修
筑成了一条宽8米、长约700米的道路
复原投降日军整修竹木街的雕像。王宇 摄
“老一辈人常讲
让投降的日军来修路
算是给咱中国人赔罪”
75岁的薛泮郎是受降路的原住民
他小时候常听父辈讲述那段历史
他说
当年日军修路时
中国军队在一旁监督施工
老百姓围在旁边
都说“这是用敌人的耻辱筑成的胜利之路”
受降路街景。王宇 摄
八十年岁月流逝
如今的受降路已焕然一新
街道两侧商铺林立
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与闪烁的霓虹灯相互交织
勾勒出一幅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繁华烟火图景
受降路街景。王宇 摄
1945年
漯河受降仪式的主会场设在三晋乡祠
后改建为学校至今
现三晋乡祠仅存大殿三间
于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志伟介绍
三晋乡祠地处沙河与醴河交汇处
水运畅通
附近存放有大量日军物资
是当时漯河最大的活动场地
漯河市第二中学内的三晋乡祠等历史建筑遗存。王宇 摄
史料记载
1945年9月20日上午10时
日军第12军司令官中将鹰森孝步入会场
向第五战区中国受降代表
和美国顾问行鞠躬礼
他解下佩戴的指挥刀
双手恭敬地献上以示投降
随后在投降书上签字
接着
中国代表、美国顾问也相继签字
正式接受日军投降
漯河市第二中学内复原日军受降仪式现场雕像。王宇 摄
刘志伟介绍
当天受降会场的布置颇为用心
用布将四周围挂起来
上搭顶棚,下铺苇席
中国军民整整忙碌了两天
受降仪式结束后
日军分别在滨河路军需仓库、竹木街兵营
向中国军队缴械
并办理军需物资的清点移交手续
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吸引游客参观。程耀旗 摄
为了铭记这一重大事件
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当年有人倡议应建亭勒碑
以昭久远
随后
在漯河商会的主持下
数万民众自发捐建受降亭
修建受降亭并留存资料。王宇 摄
在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
一块青灰色的“受降亭”碑
与数千件抗战文物交相辉映
共同构成了厚重的“民族记忆”
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内馆藏的“受降亭”碑。程耀旗 摄
刘志伟介绍
1945年12月上旬
受降亭在火车站南端花园建成
亭体参照郾城彼岸寺“龙塔古篆”经幢
结构为六角形
青石、红柱,青瓦结构
高约6米
底座面积约8平方米
复建的受降亭。王宇 摄
主碑上刻有“受降亭”三个大字
由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戴季陶题写
其余三块碑文分别为
“受降亭记”“抗战祝胜词”“建亭记”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民族胜利的豪情
受降亭碑文上刻有“建亭记”。王宇 摄
后来受降亭不幸被毁
四块石碑相继丢失
幸运的是
受降亭残碑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
2012年9月
漯河依据文图资料
按照原样重建了受降亭
学生在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聆听抗战史。程耀旗 摄
如今
在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外
按照历史原貌复建的受降亭高高矗立
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民族记忆
游客在受降亭游玩。程耀旗 摄
记者:王宇 经晓佳
精彩推荐
- 诗词书画里的七夕
- 驻马店市中业自来水有限公司积极作为显担当
- 王玲到市委社会工作部调研
- 孙召镇:“铁杆”芝麻撑起新希望
- 国网遂平县供电公司 “电力体检”护航新学期
- 2025年河南省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驻马店赛区暨
- 关于开展“我为河南‘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陡沟大反攻:沉重打击日伪顽军
- 驻马店:用好“监督利剑”守护群众安居梦
- 市政协召开“完善就业支持体系, 促进高校毕
- 市总工会专项家电家居惠民补贴来袭
- 开学返校高峰至 周到服务暖学子
-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主任会议召开
- 泌阳楚长城:一段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记忆
- 任芝铭:风雨百年路 赤诚爱国心
- 开发区民政局线上线下齐发力 惠民政策进万家
- 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忠诚担当铸魂育人
- “抗战英雄村”杨屯红色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
- 王富业重返部队分享为民初心
- 为揽客擅拆交通护栏 烧烤店老板被拘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