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泌阳楚长城:一段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记忆

泌阳楚长城:一段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记忆

本报记者 郭建光

开栏的话

驻马店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驻马店市拥有1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0多个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即日起,《驻马店日报》开设《护宝寻踪》栏目,通过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全面展示驻马店的文物瑰宝,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泌阳楚长城大体呈南北走向,位于整个楚长城东段,也是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线路自南阳市方城县入境,绵延黄山口、象河、春水、下碑寺、付庄、铜山、马古田、盘古等乡镇。主线全长67公里,两条复线分别长30多公里,多在山区修筑,垒石为固,列城(俗称寨)满布。据《鄂君启金车节》记载及相关专家考证,其中象河(古称象禾)段应为当时楚国北进东出之通道,为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塞,地位重于方城的独树口,为楚长城正关。现存主要有城墙、列城、烽燧、象河关遗址等。2006年5月,泌阳楚长城作为中原楚长城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长城是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为“控霸南土,争强中国”,约在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伐申灭邓之后,在南阳东北开始修筑长城,设缯关。该长城自隹(今鲁山境)经方城山,达比阳(今泌阳),入唐河。战国时又展筑,西循伏牛山脉及白湍河分水岭入邓县。“楚恃以守卫其北境。”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军队与楚对峙于召陵,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出使齐军。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遂与楚订盟,史称“召陵之盟”。该长城比齐长城早约300年,比秦统一后大规模修的长城早约460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中原大地常常狼烟四起,这些扼据在楚长城附近的烽火台,成为防备敌人来侵的前沿哨所,前方一旦发现风吹草动,就会率先在烽火台最高处点燃牛粪和湿草,平地上的这股黑烟成为相距几里远的接力传报信息的信号。一处接一处的狼烟,宛如射向天空的巨型烟花,看到者神经紧张起来。接到信号,守备者会早做准备、披甲上阵,据守城墙、指挥作战,一时间,杀声、呼叫声、惨叫声四起,而战争之后,血染甲衣,城墙之下尸横遍野。这种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加上城墙,应该成为那个久远年代你争我夺、睚眦必报的血腥场景,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呐喊,藏在百姓心头,成为一代代人的劫难。

修筑长城是为了保护疆土,守护境内的百姓安居乐业。而历史注定不会止步于此,它将在更辽阔的疆域上书写宏大的社会进程史,交织着战争、繁荣、消亡与新生,秦朝的大一统并没有摧毁楚长城,而是把这一行制延伸至更辽阔的北部,在险峻的山川峡谷间修筑起更大的一道城墙,彰显着一个大秦王朝的雄心与气魄。

楚长城遗存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当我们走进这里,凝望这些尘封于历史烟云中的斑驳城墙,楚长城遗存便如一颗颗散落在驻马店西部密林深处的明珠,宛若一本尚留余温的历史密码,一幕幕楚国社会经济世俗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手握长剑玉饰柄,身佩美玉响叮当。瑶席四角玉镇压,纯美香花手中拿。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这是《九歌·东皇太一》里面的描述,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楚国祭奠东皇太一时的仪式。衣袂飘飘,峨冠博带,忧国忧民,心系苍生。这是记者眼中屈原的形象,从中也可以管中窥豹,感知历史上曾有那么一个时代,诸侯割据,你争我伐,分分合合,一刻不停。而楚国,曾经的一方大国,曾经令周围小国闻之不寒而栗的诸侯国,也早已经烟消云散,隐藏在历史的烟云中。而通过探访楚长城,对于了解历史、关照时代,提供了一个很小的切口。在楚长城遗址处探访,见微知著,不得不感佩古人,真了不起!

泌阳楚长城遗产有确凿翔实的金文和其他史籍记载,经典典籍有《鄂君启金车节铭文》《水经注》《嘉靖南阳府志》《资治通鉴》等,在长城资源遗存上泌阳也极其丰富且极富特色,保持着楚方城的典型原始风貌,在长城涵盖的诸县中位列前茅。在泌阳13个乡镇中,楚长城蜿蜒,关堡相望,烽燧相连,山险、河险据于要津,独占楚长城东部半壁江山,素有“宛东岩邑”的美誉。

象河关,曾经烽火四起的重要关隘

春秋时代长城典型的如象河关,即象河镇、春水镇的长城。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庄烽火台就位于象河镇象河街西大约2.5公里处,霍庄自然村西侧是春秋战国前期楚国修建的楚长城预警配套设施,是目前保存最完善的象河楚长城烽火台之一。2013年7月,霍庄烽火台被颁布为第六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曾采访过泌阳县象河镇文化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张林武,在他的带领下,在山坡间寻觅楚长城遗址,感受这座古长城与烽火台在历史上曾经所起到的作用。

泌阳楚长城资料非常丰富,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从地理上讲扼控了南阳盆地东出北进的要道。南北跨度长,历经象河、春水、付庄、贾楼、王店、高邑、马谷田、泌水、花园、羊册、郭集、黄山口、下碑寺13个乡镇(街道),时代均为春秋战国。

始筑于公元前656年,主要分布在象河关,即今象河镇和春水镇。象河关段长城资源,包括界碑河山险墙、象禾关墙体、界壕、烽燧及象禾关遗址、百口井遗址、马庄遗址、五里堡墓地、老屯冢等,绝大多处修筑于春秋时代,后来到战国时代又展筑或扩建。墙体以夯筑为主,以白膏泥铺地或加层,少数烽燧有堆筑现象。遗址规模大、遗物多,多为居住址,如象河关遗址。个别遗址专业化色彩特别明显,如马庄遗址即是一处专业的石器作坊遗址,与象河关的修筑有密切的关系。

象河关长城是楚长城中修筑最早的一段,既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又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传说,更是文化现象一脉相承最显著的地方。如古象禾关至今仍称象河关(谐音)、古亲水仍称春水(谐音)等。

泌阳春秋时代楚长城经长城资源调查确认总长为11.5公里,整体呈东西走向,三层纵深。共调查确认了3段墙体、5座烽燧、1处平地关堡、6处山寨、3处居住址。该处长城的防御体系以界碑和河山险墙为第一道防御线,以界壕为第二道防御线,以墙体为第三道防御线,以山上要塞翼护两翼,可谓至臻至美。

楚长城遗址,一个时代的见证

张林武是土生土长的象河人,带着记者在林李烽火台遗址、霍庄烽火台遗址和象河关楚长城遗址探访,详细讲解着这些历史遗存的功能与用途。恍若打开尘封的历史,眼前出现历史上的一帧帧画面。

据张林武介绍,象河镇一共有4座烽火台,西侧有座山叫官山,东侧就是五峰山。这时候,楚国加大纵深完备通讯,以期实现进退有据的战略目的。经长城资源调查确认的墙体共有9段、烽燧18座、平地土筑关堡6处、山寨12座、相关遗存26处,泌阳战国长城资源可谓硕果累累。2006年初,泌阳县申报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认真整理上报了《泌阳楚长城》资料,省文物局根据其价值,把该项资料合并,直接上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合并项目“长城”中,下有“河南长城”一名及“楚长城泌阳段”“楚长城方城段”二名。泌阳楚长城关堡共25处,其中平地关堡共7处,包括象禾关、重丘古城、虹桥关、比阳古城、舞阴古城、昭越古城、高邑古城,时代明确,遗存丰富,又有文献记载,在长城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象禾关、重丘古城等堪称楚长城上的明珠,饮誉全国;其余18处为山寨,均据险临津,是平地重关的羽翼。

泌阳楚长城相关遗存可谓星罗棋布,有序地散布于长城线周围,是长城的有力佐证,并且是长城文化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处以居住区、戊卒墓地、古冢为主,以古桥、驿道、石刻等为辅,一般保存较好或一般。

确山县境内的楚长城是楚国和中原各诸侯国间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主要用来防御蔡、道、江等抗楚军事联盟。根据“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和其他相关地图,同史料中所划出的楚长城的方位进行比较分析和推测。楚长城进入泌阳后不是终端,而是向前继续延伸,由象河入泌阳,由付庄乡向沙河店和老河之间进入蚁蜂,并向东沿蚂蚁山向南进入老乐山,继续向西、南分线进入确山县瓦岗镇、竹沟镇、石滚河镇、任店镇。所有关堡、遗迹、防线、寨垣均处于两侧山中险要,延绵100多公里,山中列城和关堡现已查明的有18处。2010年,河南省文物部门首次对确山县楚长城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经初步认定千眼岭、狼头寨、平顶山寨、三架山、大小金顶5处关堡,小程庄遗址、程庄遗址、谭冢遗址、京院故城、萧庄城址、古城遗址、金岗遗址、小汪庄遗址、大甘庄遗址、丁塘南遗址、李岗北遗址11处长城相关遗存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确山县长城资源相关遗存中,竹沟遗址、朗陵故城遗址已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驿城区楚长城遗址属战国时代,主要分布在沙河店镇和板桥镇。遗址主要指的是人工城址等构成的关堡,而墙体等已不存在。驿城区境内与楚长城遗址相关的人工城址包括沙河店古城和牛蹄古城等。

2010年5月,河南省楚长城调查队对沙河店古城进行了重点调查。沙河店古城位于沙河店镇古城村南及东南,闫台村西北,北有五峰山向南的余脉团山,南有塔山和白云山。

目前,驿城区认定的楚长城沙河店古城,2013年被认定为第六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遂平县楚长城遗址主要分布在嵖岈山镇、凤鸣谷管委会等西部山区,主要用于综合性战略防御,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现遗留保存较好古遗址有象山寨、风山寨、平顶垛寨、歪头山寨、卧牛岭寨等寨城。遂平县与楚长城遗址相关遗存的城址文城古城和斗城古城已公布为遂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时代典型的如重丘、虹桥关,即付庄乡、马谷田镇的长城,是楚长城的延续。

泌阳战国长城涵盖了付庄、马谷田、泌水等11个乡镇,如考虑到春秋长城展筑和遗址延续的情况,也包括象河镇和春水镇,共13个乡镇,分布地域广、规模大、体系更加严密和完备。该部分长城应当在整个战国时代都不断建设,随着战争的形势和进程而不断扩大与完善,逐渐封闭了整个南阳盆地的东出口及东北出口,并且大大加强了纵深和多层防御,建筑特点仍是夯筑加白膏泥层,比春秋时代更加精细和坚固。

楚国长城文化源远流长,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南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

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抢救和合理开发驻马店市泌阳县域内的楚长城,拟在象河镇楚长城遗址及马谷田镇下河湾冶铁遗址分别打造建设基于考古遗址本体,集文物和环境保护与展示、教育科研及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楚长城遗址公园、下河湾冶铁遗址公园。

据河南省楚长城考察队2010年1月至4月在象河几个月的考察结果认定:象河楚长城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状况最好、预警配套设施最完善、宽度最宽、残存长度最长的楚土筑长城。

跟着张林武这个本地通在沟沟岔岔间寻找,一个横断面就是一个断代史,一段楚长城就是一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修建楚长城的初衷就是为了防御入侵,而在攻伐与征战中逐步融合与壮大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进程随着滚滚车轮快速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讲,楚长城遗址就是半部中国史。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