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任芝铭:风雨百年路 赤诚爱国心

任芝铭:风雨百年路 赤诚爱国心

本报记者 王家恒

从晚清秀才到同盟会元老,从辛亥革命志士到“党外的布尔什维克”,他虽不是共产党员,却献身于党的事业毕生不渝。任芝铭用整整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书写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追寻真理、救国救民的壮丽诗篇。

破旧制 投身革命洪流

1869年,任芝铭出生于河南新蔡一个贫寒家庭。在姨母资助下,他寒窗苦读,18岁中秀才,34岁中举人。若非时代巨变,他本可成为乡绅名士。

然而,甲午战争战败与八国联军侵华惊醒了这位儒生。1907年,任芝铭加入同盟会,任新蔡支部理事长,秘密发展组织,宣传革命。

1908年,任芝铭冒险组织劫狱营救同盟会同志,遭清廷通缉后流亡东北,化名教书。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立即返乡组建“淮上军”,先后攻克商城、固始。

袁世凯窃国后,任芝铭因参与二次革命再度流亡。1916年,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死去,他才得以返回河南。挚友阎子固遭杀害时,他悲愤写下:“帝乡人命贱如麻,冤血三年浸碧沙”。

1922年7月,他的女婿孙炳文同朱德赴欧洲留学,寻求革命真理。任芝铭和女儿任锐支持孙炳文的革命行动。1925年春,任芝铭积极开展河南国共两党发起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工作,为建立河南国共合作的革命局面而奔走呼号。此时,他的女儿和女婿都已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芝铭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有了进一步了解。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孙炳文在上海龙华遇害。女婿的鲜血彻底浇灭了他对国民党的幻想。他在给女儿任锐的诗中写道:“任人呼伯道,望汝作罗兰”,毅然将革命理想寄托于中国共产党。

办新学 点燃革命火种

1928年,花甲之年的任芝铭做出重大决定:捐出祖产创办今是中学。校名取自陶渊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诗句,寓意告别旧时代。他聘请共产党员任教,建立地下党支部,使学校成为豫皖边区的“红色摇篮”。

1930年2月,国民党新蔡县县长刘鸿采以“共产党赤化教育”为由逮捕师生。任芝铭挺身怒斥:“我不死于兵,不死于匪,不死于满清、袁世凯,今日难道要死于你手?”省政府一度下达“立即正法”的指令,幸亏批示未发,任芝铭方免于难。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芝铭从开封前往新乡,先后在张轸主持的豫北师管区和一一〇师任秘书,并参加了抗日战争。1938年春,任芝铭调任十三军后方留守处主任,他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回到新蔡,动员进步青年去延安抗大学习。当时从国统区到延安,沿途有国民党部队盘查,他利用军车闯过层层封锁。经他护送前往延安的学生达370多人,其中多数成长为优秀的军政干部。

1938年冬,任芝铭把最小的女儿任均送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延安,毛泽东说:“任老先生从国统区不远千里而来,我们非常欢迎你!”

“国统区空气太污浊了,我来延安透透新鲜空气。”任芝铭的话受到毛泽东的赞许。延安的革命气氛大大开阔了任芝铭的眼界,他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升,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心。

1939年秋,任芝铭再次回到新蔡,任今是中学董事长。任芝铭通过与地方各阶层人士的联系,以今是学校为核心,成立了“抗敌后援会”,这支队伍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一支骨干队伍。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蔡县国民党顽固分子查扣了他女儿从延安寄来的宣传品,诬指他女儿是新蔡共产党的首要分子。1941年2月,任芝铭被捕,后经多方努力营救,得以无罪释放。

守初心 永与人民同行

1947年9月,新蔡县城第一次获得解放。解放军继续南下,没有部队留守县城。任芝铭与王达夫商量建立起城防委员会,稳定城内形势,保护胜利成果。后来,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任芝铭在新蔡县无法存身,前往重庆大女儿家中暂住。

1948年,80高龄的任芝铭积极策动旧友反正。他致信河南省参议会议长刘积学,劝其发出通电逼蒋下台;又写信给即将担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张轸:“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弃暗投明才是出路”,最终促成张轸于1949年率部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任芝铭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主任委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任芝铭仍坚持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基层调研,努力为党工作。

“从前半生苦苦求索,到后半生坚定跟党,朝闻道,夕死可矣!”1969年,这位见证百年风云的老人安然离世。他用一生践行了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再到“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升华。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