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现代豫剧的奠基者与革新先锋
记者 李贺建
樊粹庭(资料图)
2025年盛夏,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在驻马店拉开帷幕之际,黄淮学院以一场“纪念樊粹庭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点燃了戏剧界的学术热情。这场汇聚中山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河南大学等高校专家,以及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学者的座谈会,不仅是对樊粹庭艺术生涯的集体致敬,更揭示了这位“现代豫剧之父”如何以毕生心血推动中国地方戏曲完成现代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书斋到舞台
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的樊粹庭,自幼浸润于中原文化的厚重土壤。1919年,14岁的他考入河南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学校,他组建国剧(京剧)队并担任队长,在《赵氏孤儿》《女起解》等剧目的排演中,初步展现出对戏剧艺术的敏锐感知。1929年,河南大学文科硕士樊粹庭毕业,以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的身份,开启了将学术理想转化为戏剧实践的征程。
彼时的豫剧(河南梆子)尚处于“高台戏”阶段,被时人讥为“粗俗艺术”。樊粹庭目睹开封永乐戏院演员在露天舞台忍受风吹日晒,观众挤在泥地中看戏的场景,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34年,他自筹资金创办豫声剧院,首创“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现代剧团管理模式,废除“戏班班主抽成”“演员跪拜祖师”等陈规,制订《演员十不准》等职业规范,将豫剧从业者从“卖艺者”提升为“文化工作者”。
这种变革绝非简单的形式革新。樊粹庭引入京剧的“行当细分”理念,将豫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细化为18个分支,为陈素真设计“闺门旦+刀马旦+武生”复合角色,使其在《三拂袖》中完成3次拂袖离别的经典表演。他更凭借在河南大学培养的文学素养,将《诗经》《楚辞》的意象融入唱词,在《霄壤恨》中通过“暗黄色帷幕配黄绸心古铜色镶边门帘”的舞台设计,营造出兼具乡土气息与诗画美学的视觉空间。
战火中的艺术坚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樊粹庭的戏剧改革从艺术层面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表达。1937年,他毅然将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旅行剧团”,取“醒狮怒吼”之意,率领剧团辗转河南、陕西演出。在开封沦陷前,他带着陈素真等10名演员逃往南阳马山口,在破庙中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等抗战剧目。其中《涤耻血》以南宋刘豫之女刘芳抗金的故事,通过“女儿反对父亲当汉奸”的尖锐冲突,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该剧在开封演出时,程砚秋观后登门称其“老师”,并将剧本带回北平传播。
流落西安期间,樊粹庭面对剧团演员离散、物价飞涨的困境,从难民中招收50余名儿童成立狮吼儿童剧团。他借鉴京剧科班“口传心授”与西方戏剧“系统训练”的方法,为孩子们编排《梦香屏》《歼毒记》等剧目。在《无敌楼》连台本戏中,他设计出“马步+翘兰花指+耍翎子”创新动作,将传统甩水袖技法与武术套路融合,形成独特的“樊派武生”表演体系。这种在战火中坚持艺术传承的执着,使狮吼儿童剧团在西安解放前夕已成为誉满西北的“文艺劲旅”。
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
樊粹庭一生创作改编58部剧本,其美学核心在于“化俗为雅、去雅入俗”的辩证统一。在《义烈风》中,他借鉴希腊悲剧的“命运冲突”模式,让女主角童玉珊在“被诬通奸-自证清白-舍身殉情”的三重困境中展现人性光辉。这种“一悲到底”的结构突破了传统豫剧大团圆结局的窠臼。而在语言运用上,他既剔除俚俗字眼,又大量使用河南方言,如在《三上轿》中首创“哭腔慢板”,用连续下行音阶渲染崔金定的悲怆心理,被专家誉为“豫剧悲剧美学典范”。
这种雅俗融合的实践,在《宇宙锋·装疯》中达到极致。樊粹庭让陈素真将慢板与二八板交替使用,配合急促顿挫音,通过“真假疯态”的对比展现赵艳容的复杂心理。同时,他引入板胡替代单调的大弦作为主奏乐器,增加二胡、笙形成高低应合的伴奏体系,使传统祥符调从四大板式扩展为54个支板式。这种“旧腔新唱”的革新,让豫剧音乐既保留了梆子戏的激越特质,又具备细腻的情感表现力。
从创作到教育的系统革命
樊粹庭的贡献不仅在于单部作品的创新,更在于构建了“创作-演出-教育”的完整生态链。在剧目创作上,他首创“因人设戏”模式,为陈素真量身打造《柳绿云》《凌云志》,为赵义庭设计《杨满堂》等武生戏,形成演员特长与角色需求的精准匹配。在剧团管理上,他制订了“基本工资+票房分红”制度,要求演员必须掌握《古文观止》等典籍,首开演员文化考核先河。
在教育领域,樊粹庭的实践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在狮吼儿童剧团实施“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培养方案,根据学员嗓音条件决定其行当归属,如让嗓音清亮的学员专攻小生,嗓音宽厚的学员改习老生。这种科学分类法打破了传统戏班“一师带多徒”的粗放模式,培养出关灵凤、王秀兰等豫剧名家。1956年,《王佐断臂》在陕西省戏曲观摩会上包揽剧本、演出、导演三项一等奖,正是这种系统化培养的成果体现。
当我们将视野扩展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戏剧变革图景时,樊粹庭的实践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坐标。他与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田汉创新话剧、焦菊隐实验京剧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中国戏曲现代化的第一波浪潮。不同的是,樊粹庭始终扎根豫剧这一地方剧种,通过“移植秦腔折子戏”“借鉴话剧导演制”“引入电影蒙太奇”等跨艺术门类融合,实现了从“草台班子”到“现代剧场艺术”的跨越。
这种跨越的深层动力,源于樊粹庭对“戏剧社会功能”的深刻认知。他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巾帼侠》,让女主角罗剑琴深入蚍蜉国行刺敌酋,将舞台变为抗日宣传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排的《一斤粮票》,通过农民交公粮的细节反映土地改革,使戏剧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刘祯所言:“樊粹庭的作品始终在历史典籍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设桥梁,让传统艺术焕发当代价值。”
永恒的回响
樊粹庭逝世半个世纪后,其影响早已超越剧种边界。他创作的《三拂袖》《义烈风》被越剧、评剧移植改编,《王佐断臂》的导演手法成为戏曲院校教材案例。他构建的“闭环生态”为当代豫剧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团长关效宇复排青春版《秦雪梅》,正是通过“年轻演员+现代审美+传统技法”的融合,延续樊粹庭开创的艺术路径。
在2025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展示的《樊粹庭文集》手稿校勘本,揭示了这位改革家“每天记录创作心得、观剧笔记”的严谨态度。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则通过新发现的档案,还原了樊粹庭1937年带领剧团“两月募捐抗敌经费1500元”的爱国壮举。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樊粹庭现象”的学术内涵,更提示着: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戏曲的生存仍需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道”的樊粹庭精神。
当黄淮学院的学术钟声与豫剧的梆子声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百年回响,更是一个民族通过戏剧认知自我、表达时代的永恒路径。樊粹庭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革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命力。
精彩推荐
- 中国队再入7金 金牌数已超上届
- 上半年“成绩单”发布 看中国旅游的创新与突
- 正阳县 “四位一体”绘就文化画卷
- 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河南敌后战场
- 大河起戏韵 丝弦亦铿锵
- 多地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打造消费新标
- 孙继库:追随万里不改初心 甘洒热血坚守信仰
- 泌阳县:文明沃土绽放幸福之花
- 驻马店企业注意!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确认年底截
- 绾毂中原赤旗扬
- 河南省首个微短剧审查服务分中心在平原示范区
- 77条试点措施向全国推广 这里有份“上海自贸
- “@人大代表”邀您为河南省“十五五”规划献
- 豫南烽火淬尖刃
- 远离危险区域 孩子独自在家,“安全弦”要绷
- 国内首个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在郑州成立
- 下一站,幸福
- 新蔡县营商环境助力“3+1”产业集群加速领跑
- 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绿色通道”进
- 确山县纪委监委织密“监督网” 筑牢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