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文明沃土绽放幸福之花
泌阳县:文明沃土绽放幸福之花
本报记者 刘金霞 王永良 实习生 崔娇皎
一湾泌水穿城过,两岸新风拂面来。当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落户泌阳县时,这座豫南小城用三年奋进足迹,写下“以文明为笔,绘就幸福底色”的动人篇章。从老旧小区蝶变到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从环境洁净有序到凡人善举成风,泌阳县将文明创建深植民生土壤,让“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化作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破茧之变
从“民生痛点”到“幸福支点”
8月3日上午6时,月儿湾公园内,退休教师王秀兰和姐妹们在健身步道上跳舞。“三年前这儿还是臭水沟,现在成了‘城市会客厅’。”这处120亩公园的“逆袭”,是泌阳县创文的生动印记。
创文伊始,泌阳县便将“民生清单”列为“攻坚清单”:716条背街小巷升级,使幸福巷这样的“脏乱差”华丽变身为艺术画廊。在铜山湖大道施工现场,曾有居民担心施工影响出行,指挥部当即调整方案,采取“半幅施工+临时通道”模式,同步推进人行道绿化,如今这条双向6车道的景观大道,成了连接新老城区的“民心路”。
“以前下大雨就得蹚水出门,现在雨停路干,连轮椅都能畅行无阻。”家住花园街道的残障人士张大哥,对改造后的无障碍设施赞不绝口。泌阳县在创文中秉持“绣花功夫”,打通了5条断头路,在主次干道增设371块道路指示牌、150处监控设施,在学校周边设置减速带,在菜市场周边规划临时停车位。交警部门和志愿者在早晚高峰值守路口,让“车让人、人守规”成为街头常态。
城市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城市书房内读者专注阅读,环卫工“爱心驿站”热水热饭,社区养老中心的专业服务……这些“便民触点”,是文明最温暖的印记。
实践之力
从“阵地建设”到“精神共鸣”
南杨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非遗传承人的讲述引来阵阵掌声。这个曾矛盾频发的社区,靠着实践所墙上的活动日历成了“和谐样板”,多样活动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377个遍布全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构建起“15分钟文明实践圈”。“智慧助老”教会老人用手机,“黄手环行动”配备防走失设备。
志愿服务是鲜活载体。清晨的免费爱心粥屋前队伍有序,高考季“爱心送考”车穿梭城乡,疫情期间志愿者挺身而出。该县10万名“红马甲”,如蒲公英般播撒全城。
“以前农闲打牌,现在跟志愿者学技术、搞卫生。”马谷田镇河南村陈大姐笑着说。志愿者请专家指导种植,荒坡变果园,既增收又美观。目前,该县已培育出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五美庭院”“红白理事会”等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间。
人心之向
从“城市荣誉”到“生活方式”
每周五“清洁家园”行动,是泌阳人的约定。3000多人自带工具上街。“看到别人帮我,也想做点啥。”商户王磊的超市门口总放着公益雨伞。
这种自觉源于榜样引领。泌阳好人馆内,16位“中国好人”事迹熠熠生辉:坚守山村40年的教师张玉滚,创办“爱心小院”的李娟……“以前觉得英雄远,现在觉得好人就在身边。”市民刘艳受“河南好人”赵俊方影响,加入捐资助学队伍。
文明创建深刻改变行为:居民自发成立“巷长”守护家园,学校“小手拉大手”促守礼,企业“诚信商户”树新风。双庙街乡阎洼村红白理事会简化宴席标准流程,省钱又省心获村民认可。
暮色中的泌水河,倒映着华灯与笑脸。从“创文”到“守文”,从城市文明到人的文明,泌阳县的实践证明:当文明创建与民生需求、群众期盼同频共振,城市就能在精神沃土滋养下,绽放出恒久的幸福之花。
精彩推荐
- 大河起戏韵 丝弦亦铿锵
- 中国队再入7金 金牌数已超上届
- 正阳县 “四位一体”绘就文化画卷
- 孙继库:追随万里不改初心 甘洒热血坚守信仰
- 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河南敌后战场
- 泌阳县:文明沃土绽放幸福之花
- 绾毂中原赤旗扬
- 豫南烽火淬尖刃
- 多地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打造消费新标
- 上半年“成绩单”发布 看中国旅游的创新与突
- “@人大代表”邀您为河南省“十五五”规划献
- 驻马店企业注意!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确认年底截
- 77条试点措施向全国推广 这里有份“上海自贸
- 远离危险区域 孩子独自在家,“安全弦”要绷
- 国内首个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在郑州成立
- 河南省首个微短剧审查服务分中心在平原示范区
- 新蔡县营商环境助力“3+1”产业集群加速领跑
- 下一站,幸福
- 确山县纪委监委织密“监督网” 筑牢食品安全
- 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绿色通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