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织网”云端“织梦”——水泉汪村的“双网”致富经
记者 周由 耿杨扬
盛夏时节,进入西平县城,沿着国道345一路向西不远,便到了闻名遐迩的专探乡水泉汪村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
在园内的鑫盛达垂钓用品有限公司,72岁的村民王中秋站在裁剪台前,与他人一起熟练地操作机器,完成对渔网原料的裁剪。“你看这网眼多匀实。”王中秋抬头笑着说,“用以前缝补衣物的手艺干这个,轻松简单,又能在家门口挣钱。”
接收订单。记者 弓华静 摄
“姐,这批次的鱼护配件得赶在午饭前做完。”与此同时,村民张亚在家里踩着缝纫机的踏板。话音刚落,姐姐张军已把缝好的网兜递过来。姐妹俩手上的活没停,喜悦溢于言表:“订单很多,收入比过去强多了。”
水泉汪村北头的豫鑫渔具厂里同样热火朝天。从调配饵料、分装打包到处理纷至沓来的网店订单……负责人王俊喜一边指挥员工,一边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翻飞,打包好的鱼饵发往浙江、广东等地。
“现在平均一天能接到2000多个线上订单,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俊喜感慨道。
这样分工明确的“渔网+互联网”全链条生产销售场景,在如今的水泉汪村已是常态。
水泉汪村正以“渔”为线,以“网”为针,织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记者 弓华静 摄
三面环水的水泉汪村,因村中遍布上百个泉眼而得名。早些年,随着垂钓经济的兴起,渔具产业在此悄然扎根。
但“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与高昂的物流成本,始终束缚着产业进一步跃升。
转机出现在2021年,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李世忠当选为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4年多来,他开展相关培训,带领村内党员外出“取经”,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凝聚合力,推动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产业集群发展。
赶制订单产品。记者 弓华静 摄
“过去老人妇女没事儿了还会去打牌,现在村里几乎找不到闲人。”李世忠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渔网渔具生产企业和电商100多家,可生产鱼饵、鱼钩、渔网、鱼护等产品,年成交量100万单,年产值3亿元。
产值的增长还与水泉汪村“智能云仓”的投用密不可分。
李世忠算了一笔账,通过和物流企业深度合作,目前1公斤以下包裹快递费由每单2.7元降至1.3元,全村年节省运费300多万元。
同时,村里还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主播,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设“渔具专营”线上店铺,创新“线上接单+线下生产”模式。
随着村里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李世忠又将目光投向乡村旅游。
“今年下半年,水泉汪美食坊首期项目就要竣工了,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能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李世忠说,依托丰富的生态水系资源,水泉汪正在积极打造“渔乡水韵”乡村旅游项目,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曾经的渔网,如今“网”住了财富;曾经的泉水,如今“流”出了机遇。水泉汪村正以“渔”为线,以“网”为针,在天中大地上织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精彩推荐
- 弥陀寺乡:干群合力抗旱 辣椒喝上及时水
- 正阳:小车间对接全球大市场
- 张旺午:青山埋忠骨 信仰铸丰碑
- 打好党建引领组合拳 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 2025(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 驻马店市筹备工
- 任店镇:多举措织密养殖安全防护网
- 云起了
- 感受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DRG绩效考核全省第一
-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进入落地应用阶段
- 河南:贴身护航助企夯稳“信用基石”
- 到2027年,全国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
- 河南多雨期开启 高温暂退场 旱情将缓解
- 国家电网用电负荷连续三天创历史新高
- 上蔡耕夫:科技赋能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 代表答好履职卷 解决民生微实事
- 高效能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 西平县:生命托举彰显城市文明
- 确山县合力抗旱保秋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