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采撷发展瞬间 见证时代新貌

采撷发展瞬间 见证时代新貌

本报记者  张 锟 耿杨扬

步履不停,追光而行。11月8日,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驻马店日报社30多名新闻工作者齐聚新蔡县这片与水相生、因水而兴的热土。他们以脚步丈量发展,以笔尖记录变迁,以镜头定格美好,从生态画卷到产业高地,从历史文脉到民生温度,全方位捕捉新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与蓬勃生机。

立冬微寒,清晨的西湖公园云幕低垂,水色含烟。从辽阔的水面望去,岸边生态护坡上草木葱茏。年轻记者操控无人机腾空而起,镜头下,纵横交错的水系如银带环绕城区,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壮丽图景徐徐展开。

“这里曾是洪涝重灾区,如今竟成了城市‘会客厅’!”记者梁灵芝感慨。她回忆,多年前在新蔡采访时,城乡水系时常淤塞,夏季内涝频发。而今,通过水系连通工程,既涵养了水源,又塑造了城水相融的景观。

这一转变,源于新蔡县近年来全力推进的“五湖四带”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当地整治水塘、鱼塘、沼泽洼地,建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湖泊,以四条沿河景观带串联起49.2公里生态廊道,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天然氧吧”。

采风团行至东湖水库,薄雾轻笼湖面,残荷与芦苇勾勒出冬日的诗意。三五成群的记者沿木栈道漫步,镜头不时捕捉到嬉戏的白鹭与晨练的市民。亲水平台上,市民王先生正带着孩子喂鱼:“从前怕水,现在亲水。”这句朴素的话语,折射出新蔡治水理念之变。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综合治理,昔日臭水塘变身城市“绿肺”,成为防汛调蓄的关键节点,“水安全”与“水生态”实现双向共赢。

北湖公园的水杉林更是让记者沉醉不已:褐色树干在绿意氤氲的水面伫立,水下的倒影映照叶片的斑斓,仿佛踏入了时光晕染的秘境。大家纷纷举起相机、手机,定格“林在水畔、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生态美景。据介绍,这片水上森林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更通过根系净化水质,成为自然与城市共生的典范。

从西湖公园的潋滟波光,到北湖公园的水杉秘境……每一帧画面都是新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生态打底,文化铸魂。采风团循着醇厚酒香,走进蔡洪坊文化产业园。在中原酒文化馆内,一件件承载岁月记忆的酒文化“老物件”,串联起蔡洪坊数百年的发展脉络;红色文化展览馆里,文字与图片交织,让记者既读懂了红色新蔡的峥嵘岁月,也深切感受“公益蔡洪坊”扎根乡土、反哺社会的责任担当。

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在触摸历史肌理中感受新蔡厚重的文化底蕴。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新蔡县“3+1”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让记者真切感受县域经济的强劲活力。

在河南亚特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焊接、装配等工序一气呵成,火花飞溅间奏响工业现代化交响曲。“智能化生产基地比传统厂区节省近30%人力,生产效率提升20%,成本下降的同时,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该公司副总经理冯立稳的介绍,让记者仿佛听到了传统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铿锵步伐。

“全程几乎看不到人工操作,太震撼了!”走进佳诺威新材料(河南)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让记者纷纷赞叹。从原木切片到成品板材,干燥、热压、裁切等工序由智能系统全程操控,木屑通过密闭管道循环利用,加工成生物质燃料,整个车间空气清新无异味,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板材加工企业“粉尘多、污染大”的固有印象。从环保家具板材到新型建筑材料,从儿童房专用板材到户外防腐板材,每一款产品都镌刻“创新驱动”的印记,彰显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

河南乐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同样一派繁忙:智能裁剪机精准裁剪面料,自动化缝纫线高速运转,露营帐篷、折叠桌椅等产品在流水线上快速成型。记者指尖触摸产品的细腻质感,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市场行情,用镜头记录企业满负荷生产的奋进图景。

“这次采风既是一次新闻实践,更是一次思想洗礼。”年轻记者康佳一说。从“五湖四带”的生态蝶变到企业车间的智造突破,从厚重的历史文脉到鲜活的民生故事,她不仅看到了新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找到了新闻创作的鲜活素材。采风团成员纷纷表示,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唯有深入基层、贴近实际,才能让新闻作品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

笔尖凝聚时代力量,镜头见证发展华章。此次记者节采风活动,既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初心的致敬,又是一次汲取力量的“充电”。驻马店日报社记者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发展同向而行,用脚步践行“四力”要求,用笔墨书写时代变迁。

未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将继续坚守使命担当,打好“媒体+”组合拳,以更鲜活的笔触、更生动的镜头、更创新的传播方式,让项目进度可感、产业突破可知、城市温度可触,为驻马店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强融媒力量。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