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保护机制日益完善

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保护机制日益完善

——“十四五”时期我市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赵红梅 通讯员 张文杰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全市知识产权系统牢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核心定位,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链条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把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精准服务,推动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在高价值专利培育方面,我市重点布局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在重点企业设立13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引进高端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专利挖掘与布局指导。至目前,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103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十三五”末的2.09倍。

商标品牌与地理标志建设成果丰硕。至目前,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达7.3万多件,较“十三五”末翻一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地理标志保护实现“从少到多、从有到优”的跨越,我市现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件、地理标志商标3件,1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转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泌阳花菇”“正阳花生”等特色品牌通过知识产权赋能,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转化效能显著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有效激活“发展引擎”

“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把专利变产品、把创新变效益”,通过完善运营体系、创新金融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知识产权从“沉睡资产”变为“发展引擎”。

专利转化“渠道畅通”。“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开展专利盘点与校企“牵手”活动,搭建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桥梁,在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高校存量专利盘活专项行动中,完成476件专利盘点,盘活率达100%。全市专利转让许可成效显著,累计完成专利转让和许可2754件。知识产权金融“破局增效”。我市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白名单”“定制化服务”等模式,联合金融机构、评估机构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对接,累计指导132家企业完成质押融资金额31.51亿元,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保护网络不断织密,知识产权维权筑牢“安全屏障”

“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行政+司法+调解+援助”多元保护体系,让创新者“敢创新、有保障”。保护机制实现“全域覆盖”。我市成立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市布局146个市场监督管理所维权援助工作站、8家法律援助工作站、10家工作联络站,组建11家县区维权援助工作站、5家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1家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构建起市、县、乡三级维权网络。

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保障实现“提档升级”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优质服务”为抓手,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强化人才培养、规范行业秩序,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服务网络“全域覆盖”。“十四五”期间,我市创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类服务站点214个,建成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6个服务运营平台,为企业提供专利导航、分析评议、信息查询等“一站式”服务。累计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专利培训等工作200多项,对接企业近2000家,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布局专利导航项目26项,产出授权发明专利近200件、PCT专利申请10多件,相关经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2025年,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成为2025年度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网点,标志着我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迈入“国家队”行列。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十四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的跨越。站在新的起点,全市知识产权系统将以国家级服务网点为契机,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为建设现代化知识产权强市,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