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读书与旅行

读书与旅行

□ 刘久锋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姑且不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在我看来,读书和旅行同样重要,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而言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如今的文明社会,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书籍密不可分,都是读书学习、探索创新的结果。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部著作都凝结着人类的心血,是智慧的再现,对后来者具有借鉴、学习、运用和启迪的重要作用。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这些传承古今的知识,是智者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上小学时,老师经常给我们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书中什么都有,只有好好学习,你的理想和追求才会实现。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就我个人而言,读书带给我的益处不胜枚举。通过读书,我了解了人类的发展史、洞悉了文明的进步历程;通过读书,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能明辨世事的人;通过读书,在喧嚣的尘世里,我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处变不惊,保持淡然若水的心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我目前或许还没有达到,但已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开卷有益的滋味。

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感受到了冉·阿让的悲剧人生,体味到了那个时代法国的社会状况;读高尔基的《童年》,我了解了俄国当时底层群众生活的艰辛与世态炎凉;读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品味到了法国社会上层精英的爱情生活与人伦常理。读我国的四大名著,从《三国演义》中,我领略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知“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沧桑;从《水浒传》中,我感受到了江湖豪气、体会到了官逼民反的无奈、领略到了社风民情的百态;我最早读的小说是《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折射了人性的方方面面,唐僧的执着追求、悟空的斗争精神、八戒的懒惰习性、悟净的忠诚厚实,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小说之外,诗歌能给人以优雅的情愫。无论是泰戈尔的诗,还是雪莱的诗,都既给人以清净,又给人以哲理。徐志摩的诗和汪国真的诗,都给人一种朦胧美,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而散文,则给人以大气与高远,赋予人丰富的知识与广阔的视野;或如滔滔江水,滚滚向前;或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或如知识的宝库,给人以营养;或如智慧的荣光,给人以启迪。我曾经跟着余秋雨的文笔,走一趟《文化苦旅》,来一次《千年一叹》,感受《行者无疆》,体验何谓文化。我的思想随着他的文笔翻山越岭,一路走来,见识了大漠、草原、山川、河流,读懂了历史、文化、故事与哲理。

多年来,从中外名著到散文诗歌,从大部头到小短文,从名人名家到无名作者,心之所向,情感所需,凡是喜欢的,我皆读得津津有味。就这样,读着读着,我的脚步,也想追随心灵,来一次长途跋涉,去亲身体会历史的脉络,去现场感受文化的厚重,用脚步丈量,用心灵触摸,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我没有机会去海外,国内一样山川秀美、一样江河壮阔、一样文化灿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更加久远、更加沧桑、更加厚重。

说到这里,就说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了一定程度,便会渴望行万里路。孔子博览群书,而后周游列国;李白驾一叶小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挥毫写下豪迈诗篇;杜甫行走人间,目睹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变迁,奋笔写下“三吏三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胸中书墨香,脚下山河秀。在旅行中,看山川、赏河流、探历史、品文化,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感受历史留下的足音。一寸山河一寸情,哪里有风景,哪里便有情怀。怀揣万卷书,行走万里路。在山川历史间跋涉,追随文人的足迹,感受他们笔下的风土人情,与他们来一次情感上的共鸣,来一次穿越千年的心灵碰撞,这是一种心灵的自觉与憧憬!

于是,我怀揣梦想去旅行。有人说,凡是陌生的地方,都有动人的风景。此言不假,但我还想补充一句,熟悉的地方,风景依旧美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发,就是风景;行动,就见美丽。抬腿之际,书香就已启程,心灵开始激荡。我去了荒凉的戈壁,在阳关旧址感受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在玉门关前,我体味到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在祁连山大草原,我才知道“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虚构的诗句;在黄河边上,我亲见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茫;在长江沿岸,我看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在西北大漠里,我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黄山归来后,我理解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从九寨沟归来,我才明白“桂林山水甲天下,九寨山水胜桂林”的山水佳话。等等,每走一步,都是书籍与现实的对照,都是历史与文化的印证,都是前人与今人的对话,都是风景与心灵的相融。

在西安古城,盛唐的遗风还在吹拂,每次去,都能在历史的烟云里穿行。钟楼也好,鼓楼也罢,晨钟暮鼓,唤醒我对那个朝代的回望。大唐王朝,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这些词语都从历史的课本中鲜活登场。在北京故宫,那朱红的大门隐藏着大明王朝和大清王朝的过往记忆。明十三陵、清东陵,还有被世人遗忘在湖北的明显陵,在岁月的尘土里把往事封存,却又在历史的纸张里闪耀着那个年代的光芒。洛阳古都,处处是文明的碎片,却如深邃夜空中的星星,熠熠生辉。开封灌汤包里流淌的不仅仅是美味,还有深藏其中的历史文化,每一口,都是对大宋王朝的回味。南京的秦淮河、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子湖,处处是婉约、处处是传奇、处处是诗情。一路走来,那些古城、古迹与遗存,都给我以沉甸甸的情怀,让我生出长长的叹息。每一个地方,都曾留下文人骚客的足迹和笔墨华章。我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文人骚客留下的绚丽华章、在烽火狼烟过后看看曾经的破碎山河,而后感悟世事变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读罢文章,触摸历史,是一种感同身受;踏遍山河,回到书本,是一种灵魂摆渡。手捧书本,登高远眺,思绪可以飞越千山万水,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往;胸怀笔墨,临江而望,灵感可以随水激荡,大可挥笔泼墨,抒发心中块垒。踏访古迹,感悟历史,内心有时是沉重的、有时是兴奋的、有时是自豪的;走访山川,饱览自然,心情有时是激动的、有时是清净的、有时是感慨的。探寻人文,看世间百态,感受有时是复杂的、有时是无奈的、有时是释然的。山川河流,能让人心胸开阔、心性豁达、淡泊名利;历史文化,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让人沉稳、练达、睿智。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能兼得,人生也就有了风度、风骨、风雅。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