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科技赋能产业焕新蝶变

科技赋能产业焕新蝶变

——驻马店破局创新生态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本报记者 张 锟

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车间内,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发酵参数与环境指标;合成生物学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紧盯菌株培养数据,基因编辑与代谢工程技术正推动生物发酵原料药生产效率再突破……近日,走进驻马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方药业生产基地,一幅“智”造图景扑面而来。作为河南医药领军企业,天方药业建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在研新产品加速向产业化转化——这正是驻马店市深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鲜活注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驻马店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抓手,聚焦人才引进、院士经济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一系列务实举措落地见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奏响产业升级与动能转换的强劲乐章。

人才集聚 夯实创新根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驻马店市将人才强市战略落到实处,“博士总工”选聘活动成为人才服务产业的标志性举措。

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夏治强,便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以“博士总工”身份入驻驻马店华中正大有限公司,每周2~3天扎根企业一线,攻克溶菌酶二聚体纯化工艺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科研难题。

为打破人才供需壁垒,驻马店市创新建立“产业需求库”与“博士人才库”双库联动机制,实现人才与岗位的高效匹配;同时,通过“入企服务经历计入基层工作经历”“工龄连续计算”“考核合格视同完成岗位科研教学工作量”等保障政策,彻底打消博士人才的后顾之忧。各县区亦同步加码,泌阳县对全职引进的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给予100万元安家费、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及每年2万元岗位津贴,以真金白银打造人才“强磁场”。

院士经济 厚植创新土壤

从概念落地到实效凸显,驻马店市以“院士+平台”“院士+项目”“院士+产业”的创新模式,让“院士经济”成为驱动特色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至目前,驻马店市已累计柔性引进“防水院士”王复明、“花生院士”张新友等32名院士,顶尖智囊带来的不仅是前沿技术与先进理念,更推动了特色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与能级跃升。

泌阳县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物学专家李玉,建成全国首家“三物融合”产业发展研究院,成功破解泌阳香菇“一年仅能种一季、品种单一”的技术瓶颈。如今,当地香菇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平舆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产品质量安全学家李培武,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深度合作,选育出世界首个抗裂蒴、抗落粒型芝麻品种,推动当地芝麻产业实现从“增产”到“提质”的跨越。

在王复明院士领衔下,平舆县坝道工程医院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标杆,直接催生了产值超600亿元的防水产业集群,让“平舆防水”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成果转化 加速产业蝶变

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驻马店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平台支撑,全面打通创新链条“最后一公里”,让科技红利持续赋能产业发展。

驻马店市构建“9+15”产业链群体系,成立科技委员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政策,为成果转化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市科技局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季度服务活动,累计服务企业1500多家,解决技术难题758个,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以“精准滴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近3年,驻马店市获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项目26个,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5000多万元;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研发专项、重点研发专项35个,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为产业升级注入“硬核动力”。

平台建设持续加码,驻马店市布局建设河南省地下工程中试基地等省、市级中试基地4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家,为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线上”搭建关键桥梁。同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100余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70余项,转化合同金额达1.2亿元。

如今的驻马店,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合作创新成果落地有声。这座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产业的破茧成蝶,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驻马店将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加强劲的科技支撑,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