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成为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四)
中共汝南地委建立
1939年底,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将豫鄂边区党组织(包括原豫鄂边区党委、鄂中区党委、鄂豫皖省委等)和军队统一起来,成立了新的豫鄂边区党委,郑位三任书记,将鄂中、鄂东与豫南新四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边挺进纵队,李先念任纵队司令员,朱理治任纵队政委,同时将豫鄂边区敌后抗战指挥中心由豫南的四望山转移到鄂中。这项重大决策,对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开创豫鄂边区敌后根据地,开展反顽斗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40年初,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决定放弃坚持竹沟地区公开斗争的设想,撤销中共竹沟地委、县委,成立中共汝南地委,隶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汝南地委辖汝南、正阳、确山、上蔡、新蔡和罗山六县党的工作。原竹沟地委所辖的其他县党的工作除泌阳、遂平划归豫中地委领导外,其他县划归南阳地委领导。1940年2月,中共汝南地委正式建立,原汝南中心县委书记方德鑫任书记,原竹沟地委书记王景瑞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杨毅任宣传部部长,王学铭为委员。杨毅、王学铭未到职,增加正阳县委书记肖章、确山县委书记杨安平为地委委员,胡泽民任地委秘书。1940年5月,方德鑫奉调到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王景瑞接任地委书记。
隐蔽精干 撤退干部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一方面继续在中原地区向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一方面进行大逮捕、大破坏,妄图彻底摧毁河南中共党组织。1941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紧急撤退河南党员干部。中原局对河南国统区党组织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十六字的撤退方针,要求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积极协助中共河南省委“迅速将白区干部撤退到五师抗日根据地”。中央和省委关于撤退干部的指示下达后,汝南地委决定:县、区级以及表现好的干部尽可能全部撤走;自愿留下的好党员作为继续活动的骨干;将动摇的、不可靠的党员隔离开来,互不发生横向关系。还采取适当的方式,严厉警告叛变自首分子。地委强调,各县委主要领导人要集中力量抓好撤退干部工作,并向全区党员提出:“离开温暖的家乡,走上革命的战场”,号召党员“过好这一关”。到1941年冬,汝南地委基本上完成了撤退干部任务,共撤退到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区级以上干部300多人。在基本完成撤退干部任务后,汝南地委被撤销,地委书记王景瑞调任信应地委委员兼信(阳)罗(山)边工委书记,淮北各县、区党组织相继撤销。肖章带领汝南中心县委部分干部撤到淮南,以“招待所”名义负责指导淮北各县工作。到1943年,淮北地区党的组织完全处于潜伏和隐蔽状态。
(转自《驻马店红色经典》)
精彩推荐
- 科技赋能助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 花庄镇:培育红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驻马店“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 平舆:跨境电商领跑数字经济新赛道
- 300余幅珍贵图片 展现驻马店60年辉煌成就
- 黄淮学院动画学院获奖数量创新高
- 烟火气里藏“文脉” 这12条街入选省级旅游休
- 驻马店启动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
- 平舆县人民检察院规范网络营销行为 守护群众
- 首部生态环境监测专门行政法规公布,有何亮点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其中黄淮海近九成半
- 西平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
- 冬夜铡草暖
- 教育部等5部门发布20条举措,实施学生体质强
- 河南调整部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 驻马店市新增49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
- 龟鹿药业以药为媒聚同心
- 市科技馆研学线路入选全国“十佳”
- 我市新增49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
- 全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