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心治”赋能基层善治
西平县:“心治”赋能基层善治
本报记者 耿杨扬
深秋时节,走进西平县柏苑街道芳庄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茶座”正在进行。社区居民王大姐向心理疏导员倾诉邻里纠纷的烦恼:“楼上孩子练琴总在大家休息的时间,说了几次都没用……”心理疏导员耐心倾听,适时引导她换位思考,并教授沟通技巧。几天后,王大姐欣喜地反馈:“按照您教的方法,我们达成了练琴时间协议,现在两家人还成了朋友。”
这样的场景,在西平县各个社区已成常态。近年来,西平县以党建为引领,将心理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心治”之路。
走进西平县的大街小巷,能深切感受到这种创新带来的变化——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关系和睦了,群众心态更加理性平和。2024年,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4.97%,97.21%的村(社区)实现“零上访”,一幅以“心治”促善治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智能身心减压调养系统体验室、沙盘室里的设备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是服务群众的“心灵驿站”,还是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
“我们投资建设了规范化服务平台,培育专业人才1000多人,发展志愿者2400多人。”西平县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党建+心理服务”模式,全县3.6万名党员干部掌握了心理服务基本常识,在基层治理中既当“调解员”又做“知心人”。“过去调解邻里矛盾主要讲法规、摆道理,现在引入心理疏导后,调解成功率大大提升了。”芳庄社区负责人深有感触。
在出山镇,一名少年因网瘾辍学,家庭关系紧张。网格员运用通过培训掌握的心理知识,耐心引导孩子重拾学习兴趣,最终帮助其重返校园。
这些个案的成功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支撑。西平县创新构建“一二三四五六七”工作体系,将社会心理服务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在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全县心理服务数据;在县信访大厅,工作人员演示的“一评二解三回访”工作法,让心理服务与矛盾化解深度融合。
将心理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西平县有着系统的布局。每周三下午,柏城中学的“阳光心理课堂”座无虚席。心理教师通过情景剧、团体游戏等,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学生遇到烦恼,会主动来心理辅导室倾诉。这正是西平县开展心理服务“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乡村、进监所)的生动写照。在县人民医院,心理门诊与临床科室协同会诊;在重点企业,EAP员工帮助计划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在乡村,“平安大喇叭”定期播放心理健康知识。
经过持续探索,西平县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以来,全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57%、同比提高2.33%,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9%,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覆盖率达100%。这些数字背后,是许多家庭命运的转变:曾经的信访户成为调解志愿者,濒临离婚的夫妻重归于好,网瘾少年重返校园……这些点滴变化,正汇聚成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从智能心理服务中心,到心理服务工作室,再到家庭结对帮扶,西平县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体系化建设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这朵绽放在中原大地的“心理服务之花”,正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精彩推荐
- 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共筑乡村振兴幸福家
- 舌尖上的“守护者 ”
- 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入选2025年度国家级知
- 西平县:“心治”赋能基层善治
- 驻马店海关 “三链协同”赋能县域外贸逆势突
- 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 同比增
- 我国牵头制定的气候环境试验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 河南省外贸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
- 应对湿涝晚播 河南有“技”可施
- 2026届河南省高校毕业生金秋校园招聘月启动
- 汝南县科技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 @非机动车驾驶人 这些交通违法行为正在整治
- 师生情
- 紧急救援 爱心接力
- 西平:精准发力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 河南省第十五届高校棋类联赛总决赛在驻马店市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
- 今年前三季度郑州航空口岸跨境电商出口货运量
- 平舆县纪委监委绘就乡村振兴清廉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