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县刘军定:扎根土地十七载 以特色种植为笔 书写基层富民答卷
驻马店网讯(记者 刘永奇 通讯员 周子翔 周金高)10 月 12 日,在上蔡县五龙镇老李村惠龙果蔬种植基地里,一排排钢管拱棚如银色长龙般整齐排列。掀开一处大棚,绿油油的“螺丝辣椒”挂满枝头,翠绿的叶片间透着勃勃生机。刘军定正和村民们一起采摘辣椒,粗糙的双手在枝叶间灵活穿梭,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却笑得格外爽朗——这满棚的丰收景象,是他十七年扎根这片土地的最好回报。
刘军定,上蔡县政协委员、五龙镇副镇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五龙人,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带领村民把一座座大棚搭在田地上,把一个个致富梦想种进了现实。
困境寻路:传统农业难破局
早年的五龙镇,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生。“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亩产收入撑死了千把块,除去种子、化肥钱,一年下来能落下 2 万块就算不错了。” 老李村的张小楼回忆起过去,不住地摇头。更让人揪心的是,为了谋生,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短缺、发展动力不足,不少村民守着自家的几亩地,却看不到致富的希望。
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销路狭窄,一些村民甚至称种地这个行业就是 “食之无味” 的鸡肋。而更多的村民守着土地却难寻致富门路,大伙儿急切地盼望着能找到新的致富途径。
时任镇干部的刘军定每次走村入户,看到村民们期盼又无奈的眼神,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不能让大家一直困在穷窝里,必须找到一条新路子!” 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愈发坚定。
2009 年,刘军定决定 “走出去” 看看形势,找找方向。他带领有志创业的村民,先后奔赴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参观考察。当看到当地连片的蔬菜大棚里,瓜果蔬菜长势喜人,亩产效益是传统作物的好几倍时,刘军定眼前一亮:“咱五龙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凭啥不能搞大棚种植?”
敢为人先:试验棚里“破冰之行”
“搞大棚?没试过啊,万一赔了咋办?”“咱连基本的温度、湿度都不会调,种死了咋办?” 回到村里,刘军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发展大棚种植,却遭到不少质疑。面对大家的顾虑,他没有退缩:“技术我来学,风险我先担,要是赔了,我自己扛!”
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2009 年下半年,刘军定率先流转 90 多亩土地,建起了第一批钢管拱棚,尝试种植早春西瓜、甜瓜和晚秋辣椒。从那以后,他几乎把家安在了大棚里。白天,他蹲在棚里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记录温度、湿度变化,琢磨施肥、浇水的时机,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衣服上总是沾满泥土;晚上,他趴在灯下查阅农业资料,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种植要点。
光靠自己摸索远远不够。为了学到更专业的技术,刘军定多次跑到河南省农科院 “取经”,软磨硬泡邀请专家团队到五龙镇指导。“当时专家来了好几趟,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我们。” 刘军定记得,有一次甜瓜刚挂果就出现了病害,他急得团团转,连夜开车去农科院请专家,凌晨赶回村里后,又跟着专家在大棚里忙到天亮,终于控制住了病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 年春天,第一批早春西瓜成熟,个大皮薄、甜度高,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算下来,90 亩大棚的收益,比传统种植翻了几番!看着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之前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也纷纷动起了搞大棚特色种植的念头。
抱团发展:让“小棚子”成“聚宝盆”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随着大棚种植效益越来越好,在周围村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不少村民都萌生了种植大棚的想法。为了让更多人富起来,在刘军定的鼓励和支持下,五龙镇村民刘景立于2010年成立了上蔡县惠龙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全链条服务,手把手教村民整枝、授粉、防病害。
渐渐地,在刘军定的带领下,当地大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 90 多亩,到如今连片的 4000 余亩;从单一的西瓜、甜瓜,到冬天能种辣椒、番茄等多种蔬菜,实现 “一年两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现在种两亩大棚,年底能存下 10 多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张小楼笑着说,他家如今种了 5 亩大棚,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 “五龙大棚果蔬” 的名气越来越大,刘军定又开始琢磨打造品牌。他带领合作社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还成功将 “五龙西瓜” 申报为 “国家名特优新产品”。如今,“五龙大棚果蔬” 成了周边市场的 “香饽饽”,甚至远销到湖北、安徽等地。
辐射带动:致富种子撒满乡间
如今的五龙镇,5000 多座钢管拱棚错落分布在田间地头,4000 多亩种植面积撑起了村民的 “致富梦”。现在,这股大棚种植的热潮,还辐射到了周边乡镇,带动近 20000 亩土地发展大棚产业,让更多村民吃上了 “产业饭”。
作为五龙镇的致富领头人,刘军定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每天清晨,他都会绕着各个种植基地转一圈,看看作物长势;村民遇到技术难题,他随叫随到;有人想扩大种植规模,他帮忙协调土地、对接贷款。“土地不糊弄人,你对它好,它就会回报你。” 这是刘军定常对村民说的话,也是他十七年扎根土地的感悟。
从一个人的探索,到一群人的追随;从 90 亩试验棚,到数万亩产业带;从传统农业的困境,到大棚经济的繁荣,刘军定用十七年的坚守,践行着 “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的承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躬耕中,把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五龙镇的每一寸土地上。
如今,走进五龙镇,耳边是村民们的欢声笑语,眼前是满棚的丰收景象。刘军定依然穿梭在田间大棚里,他的身影,成了五龙镇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也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 “振兴答卷”。
精彩推荐
- 王玲到市中心城区调研
- 倾心立德树人 全力护航成长
- 河南省歌剧团 2025年“中原文化大舞台” 驻马
- 奋力推动“制造强市”向“智造强市”壮阔行进
- 浴火重生 华丽转身
- 天山脚下育桃李
- 驻马店日报社启动“星级报迷”寻访活动
- 国开行河南分行发放2025年度首批生源地信用助
- 国宝安家!子弹库战国帛书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
- “十四五”期间驻马店制造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 手握本科学历,这些年轻人为何选择“反向深造
- 驻马店市书法名家大讲堂开讲
- 遂平:百亿食品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 挣钱
- 国网正阳县供电公司供电服务到田间
- 把基层的“哨声”变成群众的“掌声”
- “十四五”期间驻马店制造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 李宝清深入确山县竹沟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参加活
- 王玲到正阳县调研
- 平舆:善治繁花满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