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天山脚下育桃李

天 山 脚 下 育 桃 李

——记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援疆教师王献芝

本报记者 张遥驼

开栏的话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充分展现天中儿女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风貌,即日起,本报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深入采访挖掘全市民族工作特色亮点和经验成果,生动讲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热情讴歌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引导全市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奋力谱写现代化驻马店建设的壮美篇章。

当哈密盆地的晨光穿过教室窗棂,55岁的王献芝正俯身指导一名维吾尔族学生的发音。孩子专注地跟读,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这是2020年春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第一学校的普通早晨,却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英语教师王献芝援疆生涯中最珍视的日常。

三年援疆路,一生民族情。从河南驻马店到新疆哈密,王献芝用知识的光辉照亮边疆学子的前程,用真挚的情谊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万里援疆践初心

“我愿做一束光,照亮孩子们脚下的路。”这是王献芝从教35年始终坚守的信念。

2020年初,当“万人教师援疆支教计划”号召传来,王献芝没有犹豫就报了名。“进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面对家人的不解,王献芝也在不断叩问自己。

当她终于站在火箭农场第一学校的教室时,看到孩子们充满求知的眼神,了解到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中,70%是少数民族学生,许多人高一才接触英语,距离高考却只剩两个多月时,王献芝内心的答案愈加清晰、坚定。

“我是人民教师,边疆的教育需要我,我就应该来。”王献芝立即投入工作,虚心请教本地教师,深入了解学情,迅速制订教学计划。

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问题,王献芝创新推出“三段式”教学法:晨读夯实基础,课堂精讲技巧,课后个性辅导。她坚持每日教授50个核心词汇,亲自精选10篇范文安排学生背诵,设计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记忆方法。

针对学校师资团队较弱问题,王献芝担任教研组长,引入河南“学案式教学”模式,规范教学流程。她带领团队推行《两研三备制度》,构建“组团式”援疆长效机制;她实施“青蓝工程”,探索“1+X”梯级教师培养模式。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2020年高考,该校首届毕业生中6人考上重点大学,其余全部升入高等院校。

石榴结籽心连心

“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要体现在每一次家访、每一次谈心、每一次陪伴里。”在哈密的三年里,王献芝用心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纽带。

她积极参与“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走进教室、宿舍和学生家庭,联系家长、交心交友。在她的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她坚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目标,扭转了“学生不愿学、不会学”的被动局面。课外,她积极家访,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感情,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与维吾尔族学生祖丽皮耶姆一家的情缘。作为“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结对对象,第一次走进维吾尔族家庭时,王献芝尊重民族习俗,真诚交流,很快融入他们的生活。离别时,孩子的姥姥紧握她的手说:“我们千里相聚,你就是我的女儿。”从此,王献芝每月都抽空去看望这位“妈妈”,用真情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这段跨越民族的“母女情”,成为当地佳话。

在王献芝的感召下,班级里各族学生互帮互助,形成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浓厚氛围。

边疆绽放育人花

三年援疆,王献芝把思乡之情深埋心底,把满腔热情献给边疆,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她所带班级英语平均分提升40分;她讲授公开课20多节,显著提升了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她所推行的教学方法在当地扎根生长,惠及更多师生……

“这三年是我教育生涯最珍贵的时光。我带来的只是知识,收获的却是终生难忘的民族情谊。”2023年,王献芝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援疆先进工作者”称号时深情告白。

如今,虽已返回家乡,王献芝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在火箭农场学校深深扎根,持续影响着边疆教育。

在那片她耕耘过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之花正绚烂绽放,教育之树枝繁叶茂。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