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的道地药材(第二十四期)—野菊花
【简介】野菊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类中药材,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别名】野黄菊花、山菊花、千层菊、甘菊花、苦薏等。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
【作用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临床应用】1.疔疮痈肿,咽喉肿痛;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主产地】驻马店市驿城区、确山县石滚河等地,各县(区)均有分布。
【采摘季节】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
【注意】1.脾胃虚寒者慎服。2.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老年人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秋日里,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山野荒坡、溪涧路旁盛开着一种不起眼的小黄花,它不争春光,独傲秋霜,即是野菊花。苏轼赞其“孤芳自赏”的风骨,历来文人墨客都对它青睐有加。
野菊花,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野菊花被改称苦薏。直至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野菊花才被正式收载。
野菊花也叫野山菊、路边菊、山九月菊等,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基部铺展,上部多分枝,叶互生,羽状半裂或浅锯齿,头状花序呈聚伞状,舌状小花,黄色。秋冬两季花初开时采摘,以色黄、无梗、花未全开者为佳。它与人工栽培的杭菊、贡菊不同,野菊花的花朵更小,花瓣紧密层叠如繁星,色泽鲜黄夺目,浓郁的香气中带着清苦。野菊花经过晒干或蒸后再晒的精细工艺,才能蜕变为珍贵的中药材,其形态呈类球形花冠、花心饱满、花瓣完整无缺,颜色为棕黄色,干燥坚韧、久存不腐。《本草纲目》记载其“清热解毒,养目去盲”;《本经》誉其“利血气,轻身耐老”,自古便是药典珍品。
野菊花性苦、辛、微寒,归肝、心经,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对于治疗疮痈疖肿、咽喉肿痛、风热目赤、头痛眩晕等病症具有显著效果。现代研究证明,野菊花是中草药中的“广谱抗生素”,主要成分为野菊花内酯、野菊花醇、黄酮苷等,对多数皮肤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病毒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野菊花的多种功效,包括降血压、抑制脂肪生成、抗菌、抗炎、抗氧化以及抗癌等,使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野菊花还是餐桌上的养生茶饮。小小的花瓣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等含量较高。除此之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铜、硒等。取干花5-8朵冲泡,搭配枸杞、蜂蜜,可缓解秋燥、改善睡眠;煮粥煲汤时撒入少许,增香解腻,兼得清热之效。野菊花性微寒,对于脾胃虚寒者需适量饮用;收集晒干的野菊花制成安神花枕,清香怡人;野菊花外用于患处,也能发挥其出色的抗炎功效,若需外用,应避开破溃的伤口。
野菊花不慕园林,独绽荒原,其生长环境越艰苦,药性越强,正如《百花落尽占秋风》所咏:“以荒野为镜,照见生命的韧性与丰饶”。喝一杯野菊茶,仿佛饮下山野的清风明月,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野菊花,这位山野间药食同源智慧的“小隐士”,以微苦之味唤醒身体的自愈力,它既是清热解毒的良药,亦是滋养身心的雅饮。漫步山野时,不妨采撷一缕金黄,让野菊的芬芳融入你的养生日常。
精彩推荐
- 平舆:善治繁花满城开
- 驿城区:多元文旅业态点燃假日经济
- 王玲到遂平县调研
- 诗意与乡愁的双重奏鸣
- 谭园村:“ 田间”产业解码“心间”治理
- 杨志刚:用乡土智慧化解村民纠纷
- 市公交公司 “双节”期间输送乘客约139万人次
- 国铁武汉局驻马店车务段 “双节”期间发送旅
- 正阳县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 田原:三尺讲台育桃李 志愿服务暖人心
- 国网驻马店供电公司精心部署 确保“双节”供
- 新蔡县纪委监委创新“廉动力”赋能“软实力”
-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成“精神坐标”
- 农业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 国铁武汉局驻马店车务段提升服务护航节后返程
- “中原粮仓”驻马店“十四五”丰收答卷 粮食
- 大吴村:生态猕猴桃“甜蜜”上市
- 英烈长眠此土 精神永耀山河
- 压实巡察整改 拧紧责任链条
- 驻马店市畜牧师刘萌获评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