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黄河安澜的文明密码:庙底沟彩陶如何定义“最早中国”
“黄河宁,天下平”,这条奔腾五千年的母亲河,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当“何以中国·黄河安澜”采访团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博物馆,那些色彩斑斓的彩陶,正以斑驳纹路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文明叙事——这里不仅是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形成文化共同体的“文明原点”。
庙底沟彩陶的纹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第一缕晨光。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在庙底沟遗址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3344件(套)展出文物中,那些独一无二的花瓣纹彩陶,不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当时人们共同审美、共同信仰的“文化身份证”。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的地域性纹饰,庙底沟的花瓣纹、月牙纹,像蒲公英的种子,顺着黄河水传播到半个中国,从关中平原到中原大地,从江汉流域到燕山南北,各地遗址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这哪里是简单的纹饰传播?分明是史前先民们跨越山川的“文明对话”,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早实践,为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彩陶上的刻画,藏着先民们认识世界的“东方智慧”。彩陶刻画,是天人合一的智慧源头。镇馆之宝月牙纹彩陶罐上,14个月牙纹样排列有序,不是随意的涂鸦,而是先民们仰望星空的“天文笔记”。专家考证,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已初步掌握天文知识,并有了天文崇拜——他们观天象、定农时,将对宇宙的敬畏刻进陶土,把对自然的认知融入纹饰。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不正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头?比起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图腾崇拜,庙底沟人更懂得与自然对话,在彩陶的窑火中,烧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早期哲学,这也成为黄河安澜理念最深层的文化基因。
庙底沟的“文明高度”,在于它塑造了“最早中国”的文化认同。仰韶文化鼎盛期,庙底沟文化为何能成为“文明标杆”?看那纯手工绘制的彩陶便知:每一件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却又共享着相似的审美内核。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让分散的部落形成了精神共鸣——就像黄河支流汇入干流,各地文化在庙底沟文化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文化上的中国”雏形。“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庙底沟遗址正是这份自信的“活化石”。它证明,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文化磁场”,这种认同,是后来华夏儿女团结一心、守护黄河安澜的精神根脉。
科技赋能,历史文化的生动传承。今天的庙底沟博物馆,用多维通道、裸眼3D等科技手段,让沉睡的彩陶“活”了起来。当我们看着屏幕上复原的先民制陶场景,仿佛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这不是简单的文物展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告诉我们,黄河安澜不仅是水患的治理,更是文明的传承;“何以中国”的答案,就藏在庙底沟彩陶的纹路里,藏在黄河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中。
从庙底沟的窑火到今天的黄河安澜,中华文明的根脉从未中断。那些彩陶上的花瓣,早已开成了九州大地上的文明之花;那些刻在陶土上的智慧,仍在指引我们守护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这,就是庙底沟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也是“最早中国”给予当代最珍贵的启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精彩推荐
- 正阳县农业机械制造迈入“动力时代”
- “老味道”月饼受热捧
- 正阳县 “智造”引领产销旺 花生秋收迎“铁军
- 月光下的驻马店
- 驻马店市7家企业在河南省“专精特新”专板挂
- 西平县人大常委会“硬监督”提升营商环境“软
- 遂平县总工会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 “五社联动”聚合力 基层善治暖民心
- 我市“消费帮扶 产销对接”专项活动启动
- 抗战老战士臧海龙:铁血丹心铸忠诚
- 多地曝出案件线索!回流药是如何重新流入市场
- 河南省微短剧审查服务分中心完成首部作品审核
- 驻马店交警发布国庆出行攻略:高速免费8天,
- 注意!2025年度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标准公布
- 小麦播种略有推迟 河南“三秋”气候晴雨表出
- 哪些路段易拥堵?这份高速出行提示请收好
- 遂平县纪委监委立体监督培沃土 滋养道地药材
- 驻马店市实验中学大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我市7家企业在河南省“专精特新”专板挂牌
- 市生态环境局正阳分局开展监管帮扶 助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