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一人革命全家支持 铁骨铮铮赤胆忠心

一人革命全家支持 铁骨铮铮赤胆忠心

——追忆泌阳县老刘店地下党支部书记石连奎

 记者 王振江 殷瑞杰 张 倩 

 

革命志士石连奎画像。  张新芳作

  如今,在白马寺旧址上建起了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白马寺小学。  记者 方 祥 摄

  石连奎的孙辈石华钊(右)、石华东在石连奎战斗过的旧址讲述着爷爷的烽火岁月。 记者 方 祥 摄

老刘店(今刘店村)位于泌阳县高店镇西部,南邻南阳市桐柏县安棚镇,西与南阳市唐河县王集乡接壤。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受国内革命形势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这里就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广大民众在老刘店党组织的领导下,觉醒意识强烈,反贪官污吏、反封建剥削压迫等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在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而从1932年2月开始,担任老刘店地下党支部书记的石连奎更是举全家之力支持革命,“宁愿死,不投降,绝不当叛徒”,带领广大民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前不久,记者在泌阳县高店镇寻访了这位革命志士的红色印迹,所到之处,当地政府和群众提起家乡这位英雄都会自豪地竖起大拇指。

泌阳较早的地下党支部书记

1901年,石连奎出生于泌阳县老刘店,当时民不聊生。少年时代的石连奎,善良正义、疾恶如仇。

20世纪20年代,泌阳县革命烽火风起云涌。1928年11月,泌阳县建立党的支部;次年10月,建立中共泌阳县委。中共泌阳党组织的成立,开辟了泌阳历史的新纪元。1929年,时值贫苦群众多难之秋,中共泌阳党组织挺身而出,先后组织反捐抗税等游行示威活动,学生、工人、商人纷纷响应,进行罢课、罢工、罢市,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直到最后取得斗争胜利。曾任国民党地方民团中队长的石连奎同志以伪职身份秘密参与、支持了这些活动,成为掩护革命斗争的党的“白皮红心”的坚强战士。

1930年7月,“泌阳暴动”失败,但白玉文、张焕民、刘煊3位英烈的鲜血并没有白流。当时,泌阳一系列暴风雨般的革命斗争,使群众很受鼓舞,许多人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更多了解。泌阳更多志士纷纷投入革命。

1930年底,陈香斋代理中共泌阳县委书记,恢复和重新组建了中共泌阳县委。针对错综复杂的老刘店社会现状,县委领导审时度势,及时成立老刘店党支部,由中共泌阳县委委员吕秀甫兼任党支部书记。1932年2月,鉴于石连奎在革命斗争中的优秀表现,中共泌阳县委决定由石连奎担任老刘店党支部书记。

老刘店党支部作为当时泌阳全县16个较早的县委直属支部之一,犹如在泌阳大地上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了革命的道路。

夜袭白马寺 为民惩恶成佳话

1931年1月,泌阳县游击队成立,发动群众,筹粮筹款,支援襄(阳)、枣(阳)、宜(城)苏区红军;1931年夏,麦收季节,游击队为当地群众撑腰做主、惩恶扬善,惩治白马寺内数名勾结土匪祸害民众的恶僧的义举,至今在老刘店一带传为佳话。

白马寺位于老刘店东北角,当时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寺内部分和尚勾结土匪,祸害民众,无恶不作,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愤慨。在中共泌阳县委委员、游击队队长吕秀甫的组织下,刘店、毕店等部分游击队队员夜袭白马寺。同时,石连奎带领老刘店游击队埋伏掩护,顺利配合完成该次袭击行动。这次惩治恶僧行动,游击队无人员伤亡,并取得了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斗志。

倾全家之力支持革命 为革命培育输送力量

受石连奎影响,他们一家人倾全家之力支持革命。石连奎的家成为当时许多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秘密之家”。

为了支持革命,石连奎在家人的支持下,变卖家产、土地。石连奎的妻子为增加收入,辛勤劳作,拼命耕织。冬天,她连夜纺织,因天气异常寒冷,就用一个“火筐”取暖,以辛勤的劳作积累家产,做石连奎坚强的后盾,全力支持他投身革命。

石连奎长期安排地下党在自己家吃住,经常接待、掩护的地下党有吕秀甫、陈香斋、冯朝兰、杨协恭、李其银、张建秋(张耀华)等,较好地保护了早期的革命火种。

同时,面对老刘店这个“三不管”的复杂形势,石连奎作为党支部书记,坚持以身入局,因势利导开展工作。在他的领导下,老刘店地下党支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鼓励进步青年向共产党靠拢,发展地下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人枪赴襄(阳)、枣(阳)、宜(城)苏区参加斗争;在抗战时期,还积极组织、介绍大量进步青年奔赴邓庄铺、焦竹园和延安投身革命。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当时,老刘店地区相继汇聚发展了很多进步人士和地下党人,为泌阳和老刘店地区后期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宁愿死,不投降,绝不当叛徒”

1932年11月,泌阳县国民党当局根据一名叛徒提供的线索,石连奎同其他5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一同被捕。

石连奎身陷囹圄后,在狱中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绝不投降叛变,没有出卖过一名革命同志。

“爷爷宁愿死,不投降,绝不当叛徒。他这种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抗争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人一生去学习、践行。”石连奎的孙子石华说。

石连奎出狱后,依旧满怀革命的壮志豪情,继续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虽败犹荣 铁佛寺暴动展气概

1935年8月,鄂豫边工委在毕店研究成立鄂豫边省委,并在泌阳东张楼召开了著名的“张楼会议”,确立建立桐柏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路线,鄂豫边革命形势走向高潮。

1938年1月,在唐东、豫南特委和老刘店地方党组织的共同领导下,老刘店地区组织500多名青年发动了铁佛寺暴动,暴动由黄锡武任团长、李良臣任营长、石连奎任警卫连连长。但因叛徒向敌人告密,暴动暗号被泄露,导致当时已集中在场的人员几乎被残杀殆尽。

铁佛寺暴动虽以失败告终,但打击了反动势力,播下了革命火种,孕育了革命力量,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充分展示了我党地方组织人员和人民群众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与英雄气概。

继铁佛寺暴动和1939年竹沟事变发生后,豫南革命形势走向低潮,泌阳全境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石连奎与其他革命同志结伴同行奔赴延安。由于行走至山西时遭遇敌人封锁,转战阎锡山部队,继续投身抗战。

抗战结束后,这名历经战火考验的革命战士,将自己曾经的辉煌经历和赫赫战功默默收藏起来,一直过着普通百姓的平凡日子,直到1973年去世,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石连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坚强的革命志士,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以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的故事在刘店村代代相传,如灯塔指引着后人前行之路,激励着新时代共产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革命精神永赓续 红色基因代代传

近日,记者和石连奎的孙辈石华钊、石华东行走在泌阳县高店镇刘店村这座红色村庄,循着历史的脉络,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岁月渐远,往事犹在眼前。石华钊老人至今清晰记得,他读小学时,常听到爷爷铿锵有力地说:“我们是革命家庭!”那一刻,爷爷脸上洋溢的自豪与荣光,如同一颗种子,悄然落进他幼小的心田。而今,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读懂爷爷背后的烽火岁月与英雄往事,那些真实而炽热的革命故事,让“家国”二字不再抽象,变得具体而滚烫;那些红色精神,从此不再只是父辈口中的荣光,更成为指引他多年来努力前行的灯火。

这份革命家庭的信仰与传承,并未止于石华钊、石华东这一代。在祖辈们的言传身教、经年培育之下,他们的下一代继承石家革命家风,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他们的孩子用实际行动继承了石家红色家风对党忠诚、爱国为民、甘于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祖辈们的红色血脉,继续在年轻一代的人生中奔流不息。

如今,在白马寺旧址上建起了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白马寺小学。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种子教育”为根脉,将承载历史记忆的旧址与教书育人相融合,让每个孩子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要时刻心怀感恩之心,不断弘扬传承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刘店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介绍,在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中,刘店村也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近年来,刘店村“两委”干部紧抓机遇,带领群众大干快上,积极建设英雄家乡。他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美化村庄环境,短短几年时间,树绿了、灯亮了、村道洁净了、乡村美起来了、群众生活乐起来了;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如今,刘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穿越岁月的峥嵘,回眸历史的群峰。近百年风雨沧桑后,刘店村这片经受过枪林弹雨洗礼的红色故地,正焕发着新的澎湃生机。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