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林们为啥“火”?
□ 梁灵芝
鹿邑县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最近“火”了。镜头里,他端着空碗走进村民家,甜甜地叫着“奶”,要求“蹭饭”,吃饭时他就一个烤鸭蛋,发出搞怪的“哟哟哟哟”,一笑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成为留守老人的“梦中情孙”。
董桂林“火”并非孤例。重庆村干部蒋婷婷在短视频里卖村里的鸭子、黄桃;麻城村干部宋蔚和长兴村干部白永坤一出镜就吸引无数粉丝,马洛村干部曾洋洋的尬舞也都在小“火”……这些村干部(第一书记)没搞什么宏大叙事,就凭着一股子“接地气”的实在劲儿吸粉无数。
有人说“流量”是“密码”,可群众的眼睛最亮——是真心为村里办事,还是摆拍作秀,大家心中都有杆秤。董桂林“蹭饭”不是为了镜头效果,人民日报给他点赞说:名为蹭饭,实为陪伴;同样,蒋婷婷们想“火”,也不是自己想出名,而是要把村里的资源变成群众的收益。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哪有什么现成的“标准答案”?村里有什么,就推什么;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为了帮村民把山货卖出去,这些基层干部学直播、练口才,跑物流、谈合作,走村串户摸排民情,为了博流量甚至不惜在镜头前扮丑、搞怪。网友赞叹之余,纷纷留言:“这届村干部卷得很”,“没有点才艺都不敢当村干部了!”
其实,群众对干部的要求很简单:是不是把他们的事放在心上?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田间地头才能坐得住,家长里短也才能聊得来,才不会嫌村民“麻烦事儿多”。比起那些会议室里谈乡村振兴、文件堆里找群众需求的干部,千方百计走近群众、想尽招数让本地资源“出圈”的董桂林们,才是群众需要的好干部。
党的群众路线,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件件具体的实事中。在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手段更加便捷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当下,基层治理需要思维转型,党员干部更要牢记初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挂在心头,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董桂林们的“火”,本质上是群众对干部的肯定——那些愿意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的干部,群众会把他记在心里。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实干是最好的语言。但愿更多党员干部从董桂林身上得到启迪,少一些官架子,多一些泥土气;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真功夫”。
精彩推荐
- 驿城区老年助餐服务彰显品牌效应
- 泌阳楚长城:一段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记忆
- 确山县:企业携手并进 产业向新而行
- 何文礼:为民路上永不停歇的“暖流”
-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主任会议召开
- 任芝铭:风雨百年路 赤诚爱国心
- “回家过节——西安狮吼·情系 樊粹庭”活动举
- 王富业重返部队分享为民初心
- 为揽客擅拆交通护栏 烧烤店老板被拘三日
- 驿城区纪委监委狠刹“升学宴”“谢师宴”歪风
- 故园的无花果
- “抗战英雄村”杨屯红色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
- “河南好人”刘永欣危急时刻冲在前
- 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忠诚担当铸魂育人
- 雪松社区:党建引领聚合力 绘就幸福新图景
- 社保卡遗失不用慌!补换流程来了
- 国产盾构携“产品生态圈”出海
- 热知识!你该怎么抓特务?国安部“保姆级教程
- 前7个月河南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3.4%
- 看中医为何也要照B超、做CT?“望诊”融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