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薪火耀中原 勠力同心坚如磐
统战薪火耀中原 勠力同心坚如磐
——寻访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全民族抗战力量
本报记者 刘华山 张遥驼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内的统一战线宣传标语。
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动员。
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初秋时节,阳光明朗。在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老街上,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访客不绝。院中那棵历经风雨的石榴树在阳光照射下浮动着点点光斑,仿佛在述说8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的壮烈记忆,更见证着这片红色土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统一战线为法宝,团结各方力量,挽救民族危亡的传奇故事。
“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
竹沟位于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926年,竹沟就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点燃了革命火焰,播下了关键火种,创造性地走出了“武装斗争与统战工作并行”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统一战线的早期萌芽。
1927年的豫南大地,正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中。在周恩来、王若飞的指导下,共产党员杨靖宇、张家铎等联络确山各地“红枪会”“大刀会”等民间武装领导民众暴动。这些原本分散的农民自卫组织,在“抗捐抗税、打倒军阀”的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形成了拥有万余人的暴动队伍。暴动成功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县级人民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种工农联合形式成为驻马店地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早期萌芽。
尽管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失利,但“团结对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1928年,确山暴动领导人张家铎、张耀昶率余部转入竹沟周边山林,组建豫南工农红军游击队,持续有组织地开展武装斗争,使党组织得以在白色恐怖中生存。
1935年,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星江、王国华、仝中玉等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共鄂豫边省委,并于次年1月成立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以确山竹沟为中心开展游击战,成立了第一批农民自卫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游击根据地,为后续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共鄂豫边省委成立后,一直试图重建与党中央的联系。时任鄂豫边省委委员的李子健承担起寻找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重任。他乔装上路,历时40多天抵达北平,向北方局汇报豫南情况。北方局传达了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指示,建议鄂豫边省委调整“反蒋”策略,特别提到地方士绅和国民党基层官员的抗日倾向,“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
正当豫鄂边省委贯彻北方局要求时,西安事变爆发了,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热潮,也为统战工作带来转机,推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等加入“抗日大家庭”,从而实现了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彼时,鄂豫边省委再次对接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按照北方局重要指示,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开始有意识与国民党驻马店专员公署进行接触,为竹沟革命注入了新的方向。
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竹沟通过开展民间武装斗争、联系地方士绅等,积累了人脉资源和工作经验,有效保存了革命火种,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统一战线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动员一切力量来充实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全国出现空前的抗日救亡怒潮。国难当头之际,驻马店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喷发,抗日救亡的呼声席卷城乡,统战工作也进入快速发展期。
随着开封失守,为了扭转岌岌可危的抗战局面,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朱理治、陈少敏、危拱之,以及先期来到这里的彭雪枫、张震等领导干部先后集中于此,积极准备发动抗日游击战争,这里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然而,此时的竹沟却如同一座红色孤岛。一方面,深陷国统区腹地,还有众多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时刻威胁着竹沟的安全;另一方面,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和地痞流氓的恐慌,他们上书蒋介石欲求派兵清剿。
为了巩固发展竹沟抗日战略基地,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周恩来“要高度重视竹沟根据地,动员一切力量来充实抗战”的明确指示,迅速成立中共河南省委统一战线委员会,彭雪枫任主任,针对国民党驻军、各级政府、地方实力派等不同政治人物的特点,采取“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多层次统战工作。
汝南专员张振江的转变颇具代表性。1938年,张振江出任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是一个严守旧道德的正派人物。统战委员会派曾在西北军任职的王恩久去做工作,反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张振江逐渐接受中共主张,支持辖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他的支持下,汝南青年救国会、抗敌剧团等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当竹沟地区匪患猖獗时,张振江立即派保安团协助剿匪;“确山惨案”发生时,他拒不执行进攻命令,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王恩九的信任。
南阳地方自治派领袖别廷芳的统战工作更具策划性。别廷芳掌控南阳十三县民团的地方军阀,做好他的工作事关竹沟西部巩固的重点。彭雪枫三管齐下,利用旧交关系,亲自致信示好,双方奠定了信任基础;又派统战委员会副主任刘贯一持亲笔信赴内乡做别廷芳的工作,重视程度受到别廷芳热情款待,会谈充满诚意;后续派出郭以青、袁宝华等再赴别廷芳部进行交涉,巩固合作意向。这种“以诚意换信任”的合作,成为统战工作的经典案例。
地方开明士绅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争取对象。1938年,中共上蔡县委派青年救国会的万寿恒、李应安向开明士绅李建中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李建中态度积极,欣然加入抗日统一战线。在李建中经费、物资、枪支等支持下,当地成功举办抗日青年训练班,武装青年的思想。同时,李建中还出钱派人到竹沟新四军留守处学习,学员们成为当地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主要力量。
这一时期,中共河南省委以竹沟为基地,通过建立公开或半公开的统战组织,将各方力量纳入抗日轨道,使这里成为“中原抗战的摇篮”。
“坚持独立自主,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随着竹沟革命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持续拓展,竹沟已经成为中原地区共产党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为了适应日益严峻的斗争形势需要,推动中原抗战全面发展,1938年11月,党中央决定在竹沟建立中原局,强化了对中原地区的抗战领导。
1939年1月,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刘少奇奔赴竹沟领导中原局工作。此时的竹沟,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但处境异常艰难,且武装力量相对薄弱。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要想保存并扩大这一战略支点,开展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在竹沟期间,刘少奇认真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模范执行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团结一切抗日力量”。通过实地调研,他深知,争取国民党上层军官的支持与合作,对于抗战全局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为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刘少奇极具前瞻性地主张在国民党上层军官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拓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度和深度。他派刘贯一前往襄樊,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努力争取李宗仁同情抗日、协同作战,并建立其与延安的秘密联络。同时,积极对国民党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第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这些友军不仅与新四军保持良好关系,还时常捐赠弹药、财物,极大地充实了新四军的抗战物资储备,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刘少奇深刻认识到干部对于抗战事业的重要性,将干部培养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竹沟期间,中原局通过举办党训班和教导队等形式,大力培养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据统计,1939年这一年,在竹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多数被输送到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以及各抗日根据地,为当地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以及武装斗争的组织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竹沟还为延安“抗大”输送了220名优秀学员,为全国抗战培养了高素质人才。
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原局统一战线工作蓬勃发展。通过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积极性,青年抗敌救国会、抗敌后援会、学生救国联合会等各种救亡团体纷纷成立,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紧密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之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原地区的抗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策 划:郑 刚 王振江 统 筹:刘华山 李铁军
资料来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市委直属机关工委
精彩推荐
- 市中心城区80余条中小学生定制公交线路为家长
- 豫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 统战薪火耀中原 勠力同心坚如磐
- 陈应交:努力当好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 服务群众零距离 上门认证暖人心
- “六轮驱动”打造平安边界
- 我的北京鲁迅文学院之行
- 159人!驻马店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
- 37℃以上,驻马店今日仍是高温!
- 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自2025年1月1日起施
- 河南“无感迁移”让企业来去“更自由”
- 点赞! 兄妹双获搏击金腰带
- 我市10项市定民生实事进展顺利
- 泌阳县:移风易俗激活乡村文明“一池春水”
- 市场监管总局拟对公用事业领域反垄断出台新规
- 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 河
- “十四五”农村公路规划主要目标已提前完成
- 体育总局竞体司:坚持开门、开放办竞技体育
- 百年学府“靖宇魂”文明花开别样红
- 小菌菇撑开“致富伞”助农增收路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