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传承英雄志 大爱写人生——记“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大生

  

张大生在讲述自己公益路上的故事

记者 刘金霞 王永良

河南确山,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杨靖宇等英雄。62岁的退伍军人张大生传承英雄遗志,用近40年的坚持将“退役不褪色”的誓言融入每一次救援与帮扶。作为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队长、志愿者协会会长,他累计参与义务救援360多次,受助群众超1.6万人。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沉甸甸的荣誉,成为他砥砺前行的动力。

兵心如炬 点亮公益星火

1986年,张大生退伍返乡。军营淬炼的钢铁意志与“雷锋式”担当,成为他的人生底色。“有能力时,一定要帮更多人!”这个朴素的决心深植于心。30多年来,他多方奔走,自筹300余万元购置专业救援设备,上门动员爱心人士,2017年,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在他的号召下组建成功。日复一日的演练与培训,锻造出守护乡亲的“生命盾牌”。

2021年春,确山县三里河乡传来少年落水的呼救。在附近训练的张大生闻讯飞奔过去,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起少年时,手脚已被碎石划得鲜血淋漓。“这回救活了!”他抹去脸上的河水,眼中闪动着坚毅。这已是他第12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

洪流逆行 铸就生命脊梁

2023年8月,河北涿州遭遇水灾。年过六旬的张大生率队星夜驰援。在浊浪翻滚中,一艘冲锋舟如柳叶般飘摇。救援瘫痪老人时,锈蚀的铁门阻挡去路。“不能放弃!”张大生低吼,三次潜入冰冷深水摸索,终于打开门锁。当洪水漫至胸口时,他艰难背负老人脱险,险遭汹涌暗流卷走。

那张“两鬓斑白的救援队长背银发老人”的照片,瞬间传遍全国。殊不知,这仅是他救援生涯的寻常注脚:2009年从拖拉机残骸中拉出幸存者,2013年从火海中抱出一家4口,2016年在激流坝顶托起因溺水昏迷的父子……每一次弯腰与托举,都是对“人民子弟兵”最真实的践行。

情深义重 守护抗战老兵

在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静沐秋阳:张大生与3位百岁抗战老兵并肩而坐,神情庄重;7把空椅,端放着7位已故老兵的遗像,无声述说着敬意。这张置于他床头的照片,记录着10年20余万公里行程、寻访帮扶308位抗战老兵的坚定守护。

他的关怀浸润着老兵生活的点滴。在确山,每位健在老兵家中都存着他的手机号码,“随叫随到”是掷地有声的承诺。“大生,你63天没来了!”老兵会掐指计算;麦收时节,他开自家收割机帮老兵吴国献收割;老兵郭景科骨折卧床,他每天送去热饭;老兵徐德炳家失火,他带30名工人连夜修缮,自掏5万元解困……他已为7位无依老兵养老送终,全天24小时开机的手机成为老兵最可靠的生命线。

深耕社区 播洒公益暖阳

担任确山县盘龙街道北关社区党支部书记时,他把社区视为乡亲的“娘家”。面对困扰居民多年的臭水沟、暗巷道,他自掏腰包疏通沟渠2000多米,安装路灯200盏,让旧弄变身温馨“星光里”;出资建游园、添设施、争取资源建文化大院,脏乱差社区焕发新生。作为调解员,他化解了160多起邻里积怨,是街坊心中的“定盘星”。

他的生香园酒店是困境者的“驿站”、冬泳爱好者的“补给点”。重阳佳节,他为社区166位老人办茶话会;日常行走,为老兵送米面、药箱;挂念学生,为县一中送去260条新棉被、600个新书包;忧心安全,率队走遍全县中小学开展176场防溺水讲座,为2万多名孩子筑起“生命防护堤”。

有人估算,他投入公益的钱足够在县城买数套房产,他却笑道:“钱花在人身上,才最值钱!”

如今,张大生依然如确山一棵遒劲的老槐树,骑着载有急救包和降压药的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群众的念叨、老兵的拥抱与墙上的奖状,共同凝成他用心血书写的厚重答卷——根须深扎大地,华盖如擎,用不变的浓荫守护着脚下土地与万千乡亲。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