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英雄孙继库
社会各界人士祭奠孙继库(资料图片)
记者 张朝
孙继库,1893年出生于东北,1939年牺牲在中原。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他从苏联辗转到东北,又从哈尔滨走向瑞金。为追寻党中央的脚步,走过了“一个人的长征”。他是苏联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革命需要,先后在延安中央印刷厂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印刷厂工作,最终在“竹沟惨案”中壮烈牺牲,将热血洒在了中原大地。
孙继库烈士是在天中大地为取得抗战胜利、捍卫中原局印刷厂而壮烈牺牲的勇士。
孙继库于1893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县。幼年时,他上过私塾,后因家境贫寒,14岁随亲友前往海参崴,在一家俄国印刷厂当童工。1917年,他参加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1920年,孙继库加入苏联共产党,曾任苏联共产党支部成员,由此开启了他传奇的革命人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继库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到家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回国后,他在中东铁路工作,担任工会主席、远东党支部委员,积极从事工人运动。不久,中共中央局调任他为满洲省委政治交通员,负责中共满洲省委的政治交通工作。1933年1月,因上海白色恐怖加剧,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江西瑞金,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合并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局。1934年,孙继库在赴江西苏区途中不幸被捕,被关押至苏州反省院,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于1937年初获释。
出狱后,孙继库依然牢记使命,继续前往江西瑞金寻找党组织。然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早在1934年10月就已撤离江西苏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由于他刚出狱,且不便向他人打听消息,所以对这些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全然不知。他依据国民党报纸的公开报道,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边走边打听,继续寻找党组织。1937年夏,他追踪到甘肃省东南部地区。路过一支部队门口时,偶然看到旁边一个门上写着“列宁室”3个字,他深感诧异,隔着窗户朝屋里望去,更是大吃一惊。他心想,这是个什么部队?为什么墙上挂着列宁、斯大林的像?国民党的部队怎么会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像?于是,他找到一位年纪稍大的老兵,试探着问道:“咱们是中国的军队,怎么挂外国人的领袖像?”这位战士回答:“是啊,苏联红军不是也挂德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像吗?这些领袖同样也是中国革命的导师,他们的像当然要挂了。”孙继库仍有些不解地问:“那你们是?”“哦!你问我们是什么部队?”这个战士爽朗地答道:“我们是毛主席领导的部队,就是原来的工农红军,为了团结抗战,最近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我们的总司令就是朱德。”孙继库闻听此言,茅塞顿开。真是万里追踪寻不见,相逢却是自己人。他激动万分,紧紧握着这位战士的手说:“同志,太感谢你了,可算找到你们了!请你带我去见见你们的首长!”随后,他很快便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回归到革命队伍中,担任中央印刷厂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
1939年,在书记刘少奇的倡议下,中共中央中原局建立了中原局印刷厂,并调齐光同志担任中原局党报委员会领导兼中原局印刷厂厂长。由于中原局印刷厂工人技术水平有限,印制一般书刊尚可,但对于将纸型铸成铅版的印刷技术并不了解,无法印制稍微复杂的书刊。刘少奇便从延安的中央印刷厂调来孙继库、黄楚华、时长耕、金文钦等10多名技术骨干,支援中原局印刷厂工作。1939年5月,他们抵达位于中原地区的“小延安”——竹沟抗日根据地。中原局印刷厂正式成立(机关设在确山县竹沟镇),有职工61人、武装部队16人。为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华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清除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开辟华中抗战新局面,同时不断揭露敌人的阴谋,加强对中原地区党和人民的宣传教育,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在竹沟抗日根据地建立一座由中原局直接领导的印刷厂。刘少奇指出:“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建立一个印刷厂就等于建立一座兵工厂。”
1939年9月初,中原局印刷厂印出的第一本书《挽救抗战的危机》出版,印数5000册。该书主要内容为毛泽东近期发表的著作、延安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解放》周刊以及新华社社论。随后,印刷厂又印刷了《论时局》,翻印了《解放》周刊,还印刷了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马克思和列宁的经典著作,以及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文章。此外,还印制了一部分豫鄂边区党委的半公开文件和宣传品。这些书刊通过各种渠道发行到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甚至被传送到南京、武汉等敌伪统治的核心地区,成为打击和瓦解敌人、宣传和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在中原局印刷厂,孙继库先担任工务科科长,后又兼任工会主席。在从延安来的这批同志中,孙继库威信颇高,同志们都很尊敬他。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将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国民党对日寇消极妥协,开始与爱国抗日力量制造摩擦,进而掀起反共高潮。国民党策划调动确山、泌阳、信阳3县保安团及反动地主武装1800余人,于11月11日突然袭击中原局、河南省委和新四军竹沟留守处所在地竹沟镇,残杀抗日战士和爱国同胞,制造了“竹沟惨案”。
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突袭竹沟。国民党顽固派派出信阳县保安团两个中队约200多人,由反动武装头目张明太指挥,前往毛家棚袭击中原局印刷厂。他们于当日午夜出发,进攻竹沟西南25里处毛家棚村小山寨中的中原局印刷厂。小山寨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独立小山村,当时中原局印刷厂对外保密,伪装成竹沟留守处警卫大队,与外界完全隔绝。除了地方党支部书记,没有人知道这里是一个“文化兵工厂”。
11日拂晓,竹沟方向传来轻机枪声、步枪声和手榴弹声,中原局印刷厂的同志断定竹沟发生了战斗。12日8时,大家吃过早饭后,警卫队长周植报告:“山下金家湾方向发现来历不明的军队。”齐光站在毛家棚小山寨墙边,用望远镜观察,只见在五六百米外金家湾东边山根处,来了一支约200人的便衣部队,正从竹沟向金家湾前进,先头部队已进入金家湾。这支部队未进村内,便从村后跑步登山西进,沿着山梁向西快速行进。
齐光立即下令突围。警卫队长周植率领警卫队伍,占领寨南山制高点进行掩护,全体职工撤离寨外。敌人从西侧后方五六百米的山上向印刷厂职工射击进攻,追到侧后三四百米处时,向我方发起密集射击。我方人员迅速在山腰密林处隐蔽突围。当时,职工中会射击且佩戴手枪的有孙继库和战友小王,他俩奉命配合警卫队掩护同志们向山南桐柏县界龙窝方向转移。而此时,孙继库正疟疾发作,汗流满面,喘息不止。他和小王交替阻击敌人,边打边撤。孙继库出了一身大汗后,头脑稍微清醒了些,他冷静地瞄准敌人,击伤一名敌人,继而击毙一名敌人,以此吸引敌人的火力,命令小王突围追赶同志们。但小王坚持断后掩护,含泪不肯离开。孙继库带病喘息着多次命令小王赶快突围,由他来掩护,并说道:“我旧疾发作,已经出不去了,但你还有机会,我们多突围出去一个人,就能保留一个革命火种,我掩护你,你一定要活着出去,继续为革命战斗!”最终,孙继库带病掩护战友,一人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抗争,终被敌枪杀,壮烈牺牲,时年46岁。他的英勇行为为战友们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确保了中原局印刷厂的重要设备和文件没有落入敌手。之后,敌人赶到竹沟新四军留守处展开搜捕,疯狂屠杀。在留守处北小王庄医院养伤的中原局印刷厂工务科副科长张潮音、女工武桂花等均惨遭杀害。
1986年,原中原局印刷厂厂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齐光同志在北京接见老区代表时,深情撰文悼念孙继库以作纪念,同时题词“孙继库同志牺牲处”。他嘱咐当地党史部门在孙继库烈士捐躯地立碑纪念,以激励后人。
孙继库烈士牺牲在印刷厂南侧约1.5公里处的一个大山岭上,那里是确山、桐柏的分界线,如今名为牛屎大岭。当年,敌人退去后,村民们将他就地埋葬在此。1990年,村民们自发为他重修了墓。后来,为了更方便守墓,1996年,毛家棚村的村民们将孙继库烈士的墓迁移到了如今的位置——中原局印刷厂旧址山脚下。
2003年清明节,民政部门怀着庄严与敬重,为孙继库立了墓碑。
每年清明节等重要节日,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到孙继库墓前进行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