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推动地方革命、培养革命干部、传播革命思想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记者 王家恒
位于泌阳县焦竹园村的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 (资料图片)
1934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占主导地位,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鄂豫边区共产党员张星江、仝中玉、王国华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后,积极重建、发展党的组织,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1935年5月,豫南党组织初步恢复后,王国华等同志继续为整顿组织和寻找上级党组织进行奔波。与此同时,在豫西南地区的中共鄂豫边工委也在千方百计寻找上级组织关系。1935年8月,经过具体商谈后,张星江、王国华等人在唐河县毕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将豫南党组织与豫西南党组织合并,组成中共鄂豫边省委,统一领导豫南、豫西南的革命斗争。会议选举张星江任省委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部长,王国华任宣传部部长。鄂豫边省委领导唐河、泌阳、桐柏、南召、邓县、新野、南阳、新蔡、信阳、确山、汝南、正阳、镇平、内乡、淅川、方城、遂平、舞阳、叶县等地党的工作。
“党不离枪”,这是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前毛泽东亲自写给王国华的四个字。毛泽东这一指示,为处在困境中的鄂豫边党组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创建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开辟游击根据地,这是新成立的鄂豫边省委首选和必走之路。1936年1月,在鄂豫边省委领导下,周骏鸣牵头在尖山西北的小石岭村成立了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周骏鸣任游击队队长,随后游击队陆续开展平氏夺枪、竹沟暴动等行动。
1936年,鄂豫边省委转移桐柏县回龙乡榨楼村附近后,于12月成立了榨楼工委。1937年6月,鄂豫边省委决定将榨楼工委改建为中共信桐特区委员会。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邓庄铺、焦竹园,省委机关设在焦竹园,游击队驻邓庄铺。10月中旬,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泌阳县铜山乡邓庄铺邓庄河边的大槐树下正式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7年12月,鄂豫边省委改为鄂豫边特委,1938年1月改建为豫南特委,隶属河南省委。至此,鄂豫边省委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鄂豫边省委成立初期,正值红军长征后鄂豫边区革命陷入危机之时,它成功挽救了豫南地区的党组织,为革命力量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组织保障,在推动地方革命、培养革命干部、传播革命思想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鄂豫边省委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如创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等,不仅扩大了党的影响力,还为抗日战争时期豫南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荐线路:驻马店市(经京港澳高速、淮内高速,从邢集收费站下高速)→尖山革命纪念馆(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地(邢集镇高堰村小石岭庄)→榨楼革命纪念馆(南阳市桐柏县回龙乡)→鄂豫边省委革命旧址(驻马店市泌阳县焦竹园)→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旧址(泌阳县铜山乡邓庄铺)
精彩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 农行驻马店分行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
- 确山惨案:烽火岁月中的血泪记忆
- 驿城区: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厚植高质量发展沃
- 驻马店发出公共机构节能节电倡议
- 黄淮学院学子获第18届上青赛河南赛区一等奖
- 车站服务周到 老兵行礼致敬
- 河坞乡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贤回村兴产业
- 万金店镇织密夏季防溺水“安全网”
- 故园茄香
-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河南如何筑牢安全防
- 新生儿参保都有哪些福利?国家医保局解答
- 省总工会慰问组到我市走访慰问一线劳动者
-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暨道德模范和身边
- 文明花香淮河岸
- 忠诚战士孙石:在豫南成立新四军后防机关
- 建行驻马店分行构建金融宣教新格局 保障消费
- 市救助站多措并举开展专项救助行动
- 市安防办发布高温天气安全防范通知
- 郭七村:“椒”香飘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