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强筋壮骨记!纵览河南资本市场“十四五”蝶变成果

“河南板块”强筋壮骨记——纵览河南资本市场“十四五”蝶变成果

新乡化纤车间内机器正在运转。

力量钻石用于生产钻石的六面顶压机。

仕佳光子主营产品晶圆。

好想你生产线正在分拣红枣。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 朱哲 摄

本报财经全媒体中心出品

□本报记者 贾永标

5年来,从河南A股上市公司数量破百到百亿市值企业数量翻番,资本市场河南板块成色越来越足,关注度越来越高,名片越擦越亮。

5年来,从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居中部六省第一到交易所市场发行公司债券存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资本市场早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其改革方向与产业升级路径紧密相连。

近日我省披露的河南资本市场成绩单显示,“十四五”以来,河南资本市场在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主线下,实现从“量增”到“质升”的深刻蝶变,早已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引擎。

量质齐升

豫股迈入“价值成长”新阶段

眼下正值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时间,不少提前交卷的河南上市公司,凭借优异的业绩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

10月24日,洛阳钼业发布的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54.85亿元;归母净利润142.80亿元,同比增长72.61%,续创同期历史新高,并超越去年全年;第三季度单季盈利为56.08亿元,同比增长96.40%。在最新全球矿企(市值)50强排名中,该公司上升至第12位,在中国矿业公司中排名第二。

10月21日,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强联”)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新强联实现营业收入36.18亿元,同比增长84.1%,归母净利润6.64亿元,同比增长1939.5%。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4.08亿元,同比增长55.13%,归母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308.57%。

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渠道”,河南上市公司队伍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量”的突破与“结构”的优化。

先看数量,截至9月底,河南共有A、H股上市公司137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12家,H股上市公司31家,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维持在第12位和第9位不变。

再看质量,5年来,河南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全省市值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达到35家,较2024年实现翻番。其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省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8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9家。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4年河南上市公司整体研发强度5.57%,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已超110亿元,1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

与之而来的是关注度,Wind资讯数据显示,9月份,河南指数上涨3.36%,高于上证指数0.64%和沪深300指数3.20%的涨幅。今年前三季度,河南指数累计上涨32.92%,持续跑赢上证指数和沪深300两大基准指数。

为何河南指数表现持续领跑?这离不开上市公司经营质效稳中向好,投资回报水涨船高。统计显示,2024年度河南上市公司股息率3.11%,居全国第5位。河南上市公司回购、分红金额与上市募资金额之比达375%。

行业人士认为,稳定的分红往往更能吸引看重长期回报的投资者,而阶段性分红不仅能够及时反馈上市公司阶段性经营成果,更能体现公司管理层对全年业绩持续稳健发展的预期和底气。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推进企业对接帮扶机制,省领导带头走访上市公司、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实施全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改革化险和创新发展、存量提质与增量优化,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显著提升。

创新驱动

科技与资本“双轮”深度融合

上市公司是衡量区域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引擎”。

近年来,经济大省河南正乘势而上,奋楫争先,借助资本市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纵观河南资本市场的进阶之路,科技创新与私募基金发挥了“双轮驱动”效应。

一方面,北交所成为河南科技型企业上市的首选地。1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构筑了河南“创新军团”的中坚力量,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精准赋能新兴产业。截至2025年8月,全省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062.26亿元,投资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创科技企业的项目达1118个,累计投资本金556.27亿元。我省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投资的本省企业上市数量达12家。

上市后备企业作为上市企业的重要后备力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加大上市培育力度,全方位做好服务对接,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工作,能极大增强区域吸引力。

9月16日,河南省专精特新专板正式开板,106家企业集中入板,这些企业来自郑州、洛阳、南阳等全省16地,涵盖了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首批企业集中入板也吸引了全国多家投资机构的目光,通过中原股交中心的专板服务,促成了投资机构与企业达成合作。

“能够登陆河南省专精特新专板,不仅是对公司过往发展成果的肯定,更为这类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对接资本、规范运营、提升品牌的宝贵机遇。”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尊说,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完善现代化治理架构,积极拓展业务,努力通过农田土壤生态健康管理,系统性治理修复农田,持续提升或保持耕地地力。

稳扎稳打

“减包袱”与“促升级”并重

资本市场的健康度,不仅看天花板有多高,更要看安全垫有多牢。“十四五”期间,河南以“强监管、防风险”为核心,为资本市场蝶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并购重组激活存量资源。

在着力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方面,依托全省上市公司异常经营监测预警机制,多部门紧密配合发挥风险防范化解合力。目前,全省上市公司高风险家数较峰值下降85%以上。

在高效应对债券兑付风险方面,全省协作构建信用风险综合防控工作机制,自国家推出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一揽子”措施后,推动平台类企业超过3189亿元公司(企业)债券平稳兑付,缓释化解国企、民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风险,连续4年未发生公开市场债券违约事件。

在精准强化中小证券期货机构风险管控方面,推动证券公司主动注销2家子公司业务牌照,2家期货公司注销资管、基金销售业务资格,压降与风控能力不适配的高风险债券自营、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

据介绍,近年来河南坚持强化监管执法全链条、立体化追责和民事、行政、刑事衔接。2021年以来,行政罚没款合计8000余万元,其中2024年查办的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全案已罚款金额合计近4000万元,创历年最高。

风险防控加力的同时,并购重组成为上市公司“提质升级”的重要路径。

9月25日,平煤股份、神马股份、易成新能、硅烷科技和大有能源5家A股公司公告,接到控股股东通知,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能源”)和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煤神马”)实施战略重组。公司实控人为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公司控制权不发生变化。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平煤神马资产总计达到2884.82亿元,河南能源达到2636.53亿元。经营方面,今年上半年,平煤神马实现营业收入788.19亿元,河南能源则实现营业收入637.58亿元。随着两家企业战略重组的稳步推进,河南省将诞生一家资产总计超5500亿元、全年营收超过2500亿元的“巨无霸”能源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以来,全省18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其中焦作万方重大资产重组今年已被深交所正式受理,涉及规模300余亿元。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产,不少企业实现向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转型,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从上市公司结构的优化,到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再到风险防控体系的夯实,河南资本市场在“十四五”中展现出的“蝶变”之势,正是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一个更加健康、更具韧性和活力的资本市场“中原板块”,正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服务优质实体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构建拟上市企业梯次推进格局,对接全省重点产业链集群,分层持续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河南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说,将持续聚焦“两高四着力”,落实资本市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发挥市场功能,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产业投融资能力,助力河南高质量发展。

数说

“十四五”期间

我省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居中部六省第一

我省交易所市场发行公司债券存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

河南上市公司回购、分红金额与上市募资金额之比达375%

全省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062.26亿元

目前

全省市值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达到35家

较2024年实现翻番

今年前三季度

河南指数累计上涨32.92%

持续跑赢上证指数和沪深300

两大基准指数

记者手记

将合规经营内化为治理基因

□本报记者 贾永标

纵览河南上市公司“十四五”成绩单,不难发现,量质齐升的背后,离不开上市公司治理升级,更离不开企业主动将合规经营这一理念深刻融入日常经营中去。

记者曾在某公司上市前夕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上市后企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该负责人沉吟后说,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意味着企业从此要更加透明、阳光,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合规经营并非上市公司的“成本负担”,而是支撑其穿越市场周期、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价值至少在市场信誉、经营可持续、投资者生态、治理升级等维度得到了深刻体现。

从市场信誉构建看,合规是上市公司的“价值溢价器”。2025年上半年沪深北交易所违规案件同比下降趋势表明,市场已形成“合规即信誉”的共识:通过常态化信息披露、投资者接待等合规机制,将透明经营转化为市场信任,这种信誉不仅能降低股价波动风险,更能在并购重组、产业链合作中获得合作伙伴的优先认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反之,信披违规企业即便短期未受处罚,也会因市场信任缺失导致融资成本上升、投资者用脚投票。

从经营可持续性看,合规是上市公司的“风险防火墙”。监管层“抓早抓小”的靶向治理,既遏制了财务造假等“致命违规”,也推动企业完善内控机制。通过规范股东大会程序、明确董事清算义务等细节合规,上市公司能提前规避内部人控制、资金占用等隐性风险,避免因“小瑕疵”演变为“大危机”。

从投资者生态培育看,合规是上市公司吸引长期资金的“磁石”。合规企业通过真实、及时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知情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短期投机行为,进而吸引社保、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长期资金的入驻不仅能为公司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更能通过股东监督推动企业聚焦长期战略,避免短视化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我省坚持查处违法、促进守法和规范执法一体贯通,持续深化多部门协作,更好发挥特派办遏制涉税违法犯罪的“尖兵”“利剑”作用,更好维护国家经济税收秩序,不少企业从“要我合规”到“我要合规”积极转变,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眸“十四五”,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在于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而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离不开健全的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展望“十五五”,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坚定地走在“合规经营”的康庄大道上,唯有如此才能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突破“短期利益陷阱”,实现真正的行稳致远。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