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风雨之下稳粮仓——河南农业生产的“韧性密码”

10月11日,永城市高庄镇盛源农机专业合作社,13座烘干塔日夜吞吐、全天候运转。 张朋 摄

碧波荡漾的湖水通过宿鸭湖水库渠首闸闸门奔涌而出,沿着干渠流向广袤的田野(摄于7月16日)。 弓华静 摄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一洁 刘婷婷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出品

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不易。今年春节雨雪寒潮、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干热风、秋季旱涝急转……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河南农业抗灾能力的建设不仅关乎1亿人的饭碗,更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如何提升河南农业韧性,使其面对各种冲击和长期压力时,能够预防、预见、吸收、适应并转型,从而维持核心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深入一线,试图解码河南农业生产的韧性从何而来。

让作物扛住极端天气

“郑麦1860是真抗造!”回忆今年夏粮的收成,民权县花园乡种粮大户吴成林不由感叹,“今年春季干旱、初夏高温,换老品种早减产了。”

这份“抗造”在今年6月测产中得到硬核印证。民权县郑麦1860示范田,实收面积9.94亩,平均亩产达766.4公斤;在获嘉、鹤壁、南乐等地,它同样交出亮眼答卷——获嘉县实收3.6亩,平均亩产856公斤;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实收3.7亩,亩产822公斤;南乐县实收3.3亩,亩产824公斤……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团队的杰作,郑麦1860通过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其抗逆性、稳产性和高产性,成为粮食增产的“明星品种”。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主导品种,2025年更入选国家优良品种目录骨干型小麦品种。

当极端天气渐成农业生产新常态,正是这样的良种让作物在恶劣气候下仍能稳住产量。

不只小麦,河南玉米的抗逆基因也在升级。秋乐368长出三层“霸王根”,抓地牢固,粗壮茎秆弹性优异,大风大雨中始终稳立田间;MY73较低的株高和穗位高,形成矮秆优势,抗倒伏能力拉满。郑单819品质优,抗病、抗逆能力突出,今年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阴雨连绵的情形下,结实一粒封顶,抗青枯,抗穗腐。

随着这些高产抗逆新品种规模化推广,河南玉米产业加速迈入更新换代快车道——低密度、抗性差的传统品种逐步退出,耐密植、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将成为田间“主力军”。

田垄间的栽培技术革新,更让科技力扎得深、长得实。

霜降已至。持续一个多月的阴雨天气,导致河南多地农田土壤湿涝,部分田块积水严重,农机无法下地作业,秋收种麦茬口衔接偏紧,对小麦适期适墒整地播种带来极大困难。

面对这一情况,河南已制定《关于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的指导意见》《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为明年夏粮丰收支招。

然而,这场连阴雨也带来意外机遇。“充足的土壤墒情对小麦播种出苗和冬春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农谚‘麦收隔年墒’‘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都说明了足墒种麦重要性。”农业农村部小麦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介绍说,河南有完善的晚播小麦“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只要因地因墒科学施策,晚播小麦实现不减产甚至增产很有希望。

为将技术送达田间地头,河南省建立了多层次科技支撑体系。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市县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线开展全省小麦抗湿晚播技术培训。各地通过“田间+线上”相结合的形式普及晚播小麦技术,组织种子企业做好晚播品种调剂供应,确保农户“有好种、能种足、种得好”。

从抗旱保收的良种突破,到湿涝天里的晚播应对,科技软实力已成为抵御风险、稳住收成的“定盘星”。每一颗带着科技基因的种子,每一项扎根田间的实用技术,每一次下沉一线的服务行动,都在为中原粮仓筑牢坚实防线。

筑牢旱涝保收基石

走进安阳县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田间道路平坦宽阔,灌溉沟渠纵横交错,“这连片的大田以前都是碎小块,农机进不来,浇地靠挑水,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安阳晓松种植专业合作社“90后”负责人张先智介绍。

智能灌溉系统随时能调,田埂上的智能传感器更像是“千里眼”——光照度、土壤湿度等数据实时传到智慧农业调度中心,地里的智能装备让张先智无比省心,“该补水时系统提醒,该防病虫时精准施策,一点不浪费”。

今年前8个月,我省平均降水量407.7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少近三成;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值。农业用水、排水问题成为农户关注的焦点。

应对旱情,省水利厅持续关注灌溉用水需求,统筹湖库塘堰河渠,精密调度大中型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全省251处大中型灌区开闸引水,累计引水56.94亿m3;其中农业引水47.33亿m3,涉及247处灌区,累计灌溉补源面积5567.09万亩次,其中灌溉面积4514.48万亩次,补源面积1052.61万亩次。

农田内纵横的沟渠也发挥了作用,春旱时引水源入田保障灌溉,秋涝时快速泄洪排涝。“现在种地更踏实了。”张先智语气里满是赞叹。

农业的“硬实力”,不只在田间,更在穿梭的农机里。

“这么大的雨,轮式收割机陷在泥里动不了,履带式的照样往前冲!”今年秋收时期河南多地遭遇连阴雨天气,辉县市冀屯镇宪录村的农机手张小河驾驶着履带式收割机帮助村民抢收,“3年前买了这台履带式收割机,当时还享受了2.8万元的补贴,今年可是派上大用场了。”

面对今年持续的阴雨天气,河南调集投入履带式玉米收获机7980台,其中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7014台,还将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纳入补贴,有效缓解了抢收压力。

更具科技感的农机还在迭代。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与江苏大学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ET504-W,采用灵活的分布式四轮驱动系统,可根据作业场景需求,选装轮边电机或轮毂电机,完成了轮毂电机在我国农机领域的首次应用。

“四轮驱动与传统的集中式驱动相比,整机的操作精度更高,可以实现同向斜行转向、异向倍速转向和零转弯半径原地转向等多种行车模式。”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通用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杨大芳介绍道,该机器在泥泞地区作业效果也好于普通机型。

“天气的不确定性极强,气象灾害既是农业生产的‘不定时炸弹’,更是对农机装备硬实力的直接考验,但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杨大芳表示,未来团队会以灾害应对需求为导向,把农机研发的‘准星’牢牢对准生产一线,突破共性技术、拓展农机应用场景,让农机成为抗灾利器,在多变天气下牢牢守住粮食生产的机械化防线。

如今,河南的硬实力家底越来越厚: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数量稳居全国第二;农业机械化也迈入主导阶段,全省农机总动力达1.1亿千瓦,同样位居全国第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的综合配套,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更推动了河南农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筑牢农业抗灾防线,把稳产丰收的底气攒得更足。

提升抗灾韧性仍有空间

尽管在一次次挑战中,河南交出了合格答卷。但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气候挑战,河南农业的抗灾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亟待补强的短板。

种业创新持续深化,但抗逆专项品种仍显不足。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花生、生猪等供种能力居全国首位,但针对高温、干旱、渍涝等极端天气的抗逆专项品种仍有缺口。

日前,我省正式印发《科技赋能农业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并将种业创新放在突出位置,针对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特色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领域,构建前沿生物育种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育种技术体系。

“十全十美的作物品种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针对生产需求,提升品种的抗逆性,同时配套实施栽培技术,让好种子结出好果子。”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乔江方表示。

小农户融入现代化进程较慢,防灾技术落地仍存障碍。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也是农业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部分散户对防灾技术接受度不高,仍沿用传统种植模式,导致农业抗灾能力跟不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仍有差距。

为进一步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我省构建“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9.6万家、27.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2.7万家。农业组织化、经营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小农户科学种地。

省农业科学院常年选派5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推广专项,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1000多项,解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灾前主动防控能力不足,科技装备支撑有待加强。气象灾害突发性强、预测难度大,当前防灾体系仍偏重于灾后响应,在灾前预警与主动干预方面的科技装备支撑仍显薄弱。

今年,河南强化农业、气象、交通、水利等多部门应急联动,抢抓农时减损保产。全省已建成水库2540座,5级及以上堤防工程1.67万公里,流量5m3/s以上水闸3505座(其中大中型水闸350座),蓄滞洪区14处(含北金堤),大中型灌区29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8万处,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持续优化,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不断完善,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科技装备支撑,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省委一号文件也对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作出系统部署,推动防控关口前移。

全产业链抗灾体系仍不完善,产后环节存在风险。灾害发生后,即便抢收回来,如果缺少高效的烘干、仓储设施,粮食仍会霉变腐烂,易导致“丰收不丰产,丰产不丰收”。

今年面对持续阴雨天气,全省5000多台烘干设备连续运转,日烘干加工能力30多万吨。在金融支持方面,截至10月18日,全省秋粮保险报案件数9万余件,累计支付赔款13.68亿元。全省银行业也全面加大对秋粮收购、农机改造、作物播种等的信贷支持,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178.27亿元,支持涉农经营主体4万多户。通过“理赔+信贷”协同发力,有效稳定农民收入预期,支撑秋收秋种有序推进。

从软实力破局到硬实力托底,河南农业抗灾体系正不断完善。尽管仍有短板待补,但正视问题、靶向改进的思路和举措,将让“中原粮仓”的抗灾底气越来越足。

专家点评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粮食生产韧性

□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 乔江方

2025年的河南农业生产经历了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严峻考验。作为贡献全国10%秋粮的农业大省,先后经历了64年不遇的干旱(高温)天气和超过50天的长时间连阴雨灾害天气,高温、干旱、洪涝、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呈频发、突发态势,且逐渐成为常态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玉米单产、保障全年粮食产量,成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课题。近年来河南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品种选育方面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强。近年来,河南玉米新品种选育力度不断加强,一批耐密、高产、多抗新品种,例如郑单819、MY73等的选育成功有效应对了今年秋粮生产季高温干旱、渍涝寡照等非生物胁迫,优异的抗病能力更是多灾年份的“撒手锏”,品种抗茎基腐、穗粒腐能力的不断提升,有效应对了我省今年豫北茎基腐和豫南穗粒腐病部分田块发生的情况。同时,近年来玉米种植密度不断提升,由过去的3000多株提升到了当前的5500株/亩,密度提升、抗性增强是关键的增产措施。

一系列创新型栽培技术的研发集成与应用落地见效。这是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保稳产、无灾提单产的重要保障。例如,近年来我省玉米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北斗导航播种、合理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化控、一喷多促、适时晚收等技术。尤其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2024年在河南省应用面积达到300万亩,2025年应用面积已达700万亩,预计2026年可以达到1500万亩。该项技术的大力推广,一是实现了大幅增产,较常规田块增产150公斤/亩左右;二是有效抵御了高温干旱灾害;三是实现了节本增效,智慧灌溉和精准施肥相结合,生产效率得以提升。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不断深入,土壤地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增强了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有力支撑了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农田灌溉、排水能力不断攀升,同时地力提升明显,耕作层深度较前几年提高了2厘米,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在秋粮生产季气象灾害呈现常态化发生的情况下,需要持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与大面积集成应用,构建健康作物群体,提升作物自身免疫能力,助力实现粮食稳产增收,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整理)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