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河南:科学抗湿晚播 种足种好小麦

又到一年麦播季,今年河南麦播却因天气“拖了后腿”。受9月以来持续阴雨影响,我省收秋种麦茬口衔接明显偏紧,麦播时间较常年推迟7天至15天,部分地块还面临土壤湿涝、播期更晚难题。

不过,河南已拿出成熟技术方案与应对举措,通过科学抗湿晚播,晚播小麦仍有望稳产丰产,为来年夏粮丰收保驾护航。

“连阴雨对麦播是把‘双刃剑’。”农业农村部小麦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给出辩证判断。他解释,持续阴雨虽给收秋腾茬、整地播种带来困难,但也显著增加了深层土壤储水量,为小麦足墒播种、出苗及冬前和春季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省气象部门预测,10月底至11月上旬,全省大部土壤墒情将转为适宜,能为麦播提供良好窗口期,全省麦播大面积展开预计到10月25日左右。

面对晚播挑战,河南并非无备而战。“我省已有完善成熟的晚播小麦‘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因地因墒科学施策,晚播小麦不减产甚至能增产很有希望。”郭天财说。

何谓“四补一促”?即选用晚播早熟品种,以种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科学施足底肥,以肥补晚;加强冬前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稳产丰收奠定基础。

当前关键是严守“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原则,践行“宁晚勿烂、适墒应变”理念,看墒整地播种。截至10月19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显示,全省72%的测站土壤偏湿,53%的测站土壤水分过饱和,盲目抢播易导致烂籽烂苗,待耕层土壤墒情适宜,即农谚“手握成团,轻丢即散”时再播种,才是保障出苗率的关键。

针对抗湿晚播小麦整地播种,郭天财还给出具体操作指南,核心是坚持以土壤墒情为主线做好“四不宜”:不宜过早粉碎秸秆,避免影响土壤散墒;不宜过早用大型农机翻耕整地,以防破坏耕层土壤结构;不宜在土壤过湿时机械镇压,尤其忌播后重压,以免造成土壤板结;不宜盲目抢时早播,防止因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引发烂籽烂苗。

品种选择同样重要。据了解,我省生产推广的品种90%以上为半冬性品种,且多数介于半冬性与弱春性之间,不需要大规模换种。不过,对超适宜播期下限的田块,需及时更换晚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小麦品种。

同时,土壤湿涝易诱发根茎病害与杂草生长,必须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严禁“白籽下地”,播种深度也应比适期播种浅1厘米至2厘米,助力幼苗早出土、早生长。“养分补给与冬前管理也不能忽视。”郭天财表示,由于前茬玉米密植技术耗肥多、前期降雨导致肥料淋溶,农户应科学增施底肥,确保抗湿晚播小麦正常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为确保技术落地,省农业农村厅已制定《关于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的指导意见》《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并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市县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落实关键措施,全力推动种足种好晚播小麦,为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记者 刘一洁 实习生 李涵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