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头梆子响
新华社郑州10月16日电(记者杨金鑫)“三秋”大忙间隙,黄河滩头迎来难得的好天气。
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富村的戏台前逐渐热闹起来——来自十里八村的村民们放下农活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地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扒着台边直往里瞅,后台偶尔飘出句唱词,台下立马有人跟着哼。“三门峡市蒲剧院的戏看过还想看!”几位老戏迷讨论起看过的经典剧目,如数家珍。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晋、陕、豫等地区,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古老剧种。近年来,为了更好延续蒲剧文化根脉,三门峡市蒲剧院一直积极创作、扎根乡村,凭借独特的演出形式,演到了村民的心坎上。每逢戏台搭起,村民们会扶老携幼涌向戏台,甚至出现“全村出动”的场景。
10月13日,三门峡市蒲剧院正在演出。新华社发。
没等大戏开锣,观众席中央的“快闪舞台”先热了场。62岁的邓建刚握着话筒,板胡声一起就开唱:“巴旦木开花一串串,科学种植能赚钱!”这个种了10年巴旦木的老支书,用自编的快板讲起了他的致富经。乡音落处,台下掌声直响,好几个村民当场举手要跟着学。
“快闪舞台”是三门峡市蒲剧院每场大戏前的保留节目。这个圆形的小舞台,总会迎来当地的“主角”:有种苹果的能手、办民宿的返乡青年,还有修通致富路的老村长。
三门峡市蒲剧院业务院长岳波告诉记者,剧团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寻找当地的产业大户、乡村“名人”,挖掘他们身上的鲜活故事,编写成脍炙人口的小段子,鼓励村民上台演出。
编剧吕江枫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这些人的口头禅:“以前路难走,苹果烂在沟里头。”“现在直播带货,手机成了新农具。”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话,很快就会变成三句半或者小品里的台词。
“快闪舞台”落幕时,天色已擦黑。戏台前的广场上亮起了大灯,《布衣英雄》的锣鼓点骤然响起,红色幕布缓缓拉开。台上,当演员唱到:“莫道人微草芥轻,布衣原来是英雄,三军将士齐致敬,不负墓前草青青”时,不少村民在台下偷偷抹起了眼泪。
这出《布衣英雄》是三门峡市蒲剧院改了十余稿的戏曲,讲述了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陷入敌人重重围困的危急关头,小货郎陈廷贤带领红军将士成功突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对党忠诚不改、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
岳波饰演剧中的主人公陈廷贤,凭借这一角色,他收获了不少戏迷和粉丝。“起初总觉得英雄离自己太远,演得不像。”岳波说,为此,他和几位主演专门去三门峡市卢氏县实地感受红二十五军走过的路线,寻访陈廷贤后人,学习陈廷贤生平事迹。
台上《布衣英雄》还在演,台下的张老汉已泣不成声,他抹了把泪说:“这演的不只是英雄,更是咱老百姓对党的那份心。”
10月13日,村民们在观看三门峡市蒲剧院的演出。新华社发。
演出过程还会同步进行网络直播,评论区很快热闹起来——在外打工的三门峡人留言:“听着戏就想家了,村里的大枣收完了没?下次回家一定要赶上台戏!”屏幕里的戏台,成了连接乡愁的纽带,也让更多人重新爱上了这门古老的剧种。
曲终戏落,更热闹的环节来了:演员们挑选《游园》《空城计》里的老调子,走下舞台和现场观众互动,引导村民一起合唱。随着气氛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到大合唱环节,婉转的腔调响彻整个夜空。
夜已深,演出散场,村民哼着唱段往家走。黄河风里,梆子声还在飘,里头有老戏的韵味,有新生活的甜,还有连着民心的暖。
精彩推荐
- 汝南县:乡村车间里的“织富”图景
- 正阳县:“两新”组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 科技“金钥匙”破解土地“丰收密码”
- 侯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技“播种者”
- 平舆县纪委监委护航“三秋”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 我国将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
- 12月1日起 社会治理与粮食安全添法治“护身符
- 驻马店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 外卖平台和经营者监管新规拟出 让外卖吃得更
- 平台企业“开”进车圈,新能源汽车产业迎哪些
- 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在海南启
- 金玉锋公司敞开收粮解民忧
- 开放提速动能更足! “十四五”时期河南大门
- 鸡鸣岁月长
- 辛店乡多举措保障秋粮颗粒归仓
- 新蔡:高粱红满天 机械收割忙
- 市供销合作社全力护航秋粮归仓
- 王玲到驿城区调研
- 用生命托举起辖区的幸福安宁
- 上蔡县:“一站式”解纷织密基层治理平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