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鸡鸣岁月长

鸡鸣岁月长

□ 裴 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仅有几只鸡,所下的蛋,母亲像守护命根子一样攒着,一个都不舍得吃,那是我们姐妹几个上学的全部指望。姐姐每天偷拿一个鸡蛋,藏在上学路边的稻田里,待没人的时候再悄悄拿出来,到学校换瓜子、泡泡糖等小零食。事情败露后,父亲嚷着要将姐姐打一顿,母亲亦是气愤难耐,埋怨姐姐不懂事。姐姐哭着求饶,他们才罢手。

父亲那顿雷霆怒吼,竟意外成了姐姐人生的转折点。她不仅从此收了邪念,还成了父母的得力助手,继承了父母艰苦朴素、勤劳善良的品性。

母亲后来常戏言,姐姐这偷鸡蛋的本事应是“遗传”,父亲年轻时也有过一桩类似的“旧案”。父亲一生刚强,当无力改变父辈深陷的贫穷泥淖时,他便企图为自己的小家挣脱困顿。婚后,他在马场喂马谋生,捧上了公家饭碗,生活有了微光。随着时代变迁,马场从公有变为私有,他被迫回村。家中仅有几亩薄田,连温饱都难以维持。这时,村里几个赌徒的撺掇如同向深渊递来的藤蔓,他竟攀了上去。

母亲性情如水,难撼父亲暴烈的脾气,只得默然旁观。那时,家里仅有姐姐一个孩子,母亲在村中长者的点拨下学着养鸡。所谓养鸡,也不过是养了三两只。不过,这几只鸡产下的蛋换来的钱,竟成了家中维系生存的涓涓细流。

如此勉强糊口,日子倒也磕磕绊绊地过着。春节临近,母亲回娘家探亲。返家路上,邻居急忙凑上来告知母亲:“你家男人又去赌了!”母亲早已习以为常,并未在意。可待她推开家门,眼前景象却如天塌地陷——她为过年精心积攒的一筐鸡蛋,只剩下空荡荡的筐子。那些鸡蛋,无疑是被父亲换作了赌桌上的筹码。父亲归家时,母亲哀哭不止,他却满不在乎,还自信能赢回来。这时,尚不满3岁的姐姐眼泪汪汪地挪到父亲跟前,抽泣着说:“爸,咱不打牌了,你看咱家穷得……”父亲怔怔地望着这小小人儿,又环顾家徒四壁的寒酸光景,终于羞愧地低下头说:“再也不赌了!”

这句承诺掷地有声,从此成了他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线。父亲果真再未沾赌桌,而母亲养鸡的热情却如野火燎原般愈烧愈烈。她笃信,正是那一筐鸡蛋的神奇力量,挽狂澜于既倒,重新缝合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两人从此勤勉如牛,用心经营生计,还生养了我们姐妹5人。

光阴流转,家中曾赖以生存的牛、猪等,都陆续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唯独那些咯咯啼鸣的鸡,数目如春草般愈发繁茂。

10年前,我们姐妹集资,在离家1公里的村部为父母购置了一套新居。父母在新旧住处之间踌躇良久,多数时间仍守着老屋——他们嘴上说习惯了,其实是放不下那群朝夕相伴的鸡。近些年,他们渐渐适应了新居,可每年春天,仍在新居精心抚育上百只雏鸡,喂食喂水、注射疫苗,呵护备至。待小鸡翅膀渐硬,能独立啄食,他们便郑重其事地将鸡群送回老屋喂养。

母亲养鸡,极尽温柔与耐心。雏鸡孵出的第一个月里,她担心它们难以吞咽干硬的米饭,总是将米饭含在口中濡湿软化,再轻轻喷洒在小鸡周围。我曾好奇地尝试过这种方式,喂完百十只鸡后,腮帮酸麻得仿佛都不属于自己。待小鸡能独立啄食米饭,她又担心它们困在室内闷得慌,坚持让它们去野地里呼吸新鲜空气,啄食青草。于是,她和父亲每天早晚各一次,用箩筐小心翼翼地将鸡群抬出去,傍晚再一筐筐接回。夏日炎炎,鸡群羽翼丰满后住在老屋,那里潮湿,蚊虫肆虐。母亲每夜必去老屋,为鸡群点上蚊香,再开启风扇驱散闷热。

邻居常笑言母亲养的并非家禽,而是“金贵宠物”。观察母亲喂鸡时的模样,她确如与宠物交谈般自然:“吃饱没?饱了就出去玩!”“热不热呀?冷不冷呀?”她养的鸡,仿佛真的通了几分人情。我们每次回家,父母总要挑一只“长大成人”的鸡,不舍地念叨:“鸡鸡你莫怕,来年又到我的家。”待香气氤氲的鸡肉端上桌,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母亲便笑着说:“瞧瞧,如今生活好了,再不像我生你们那时,只能眼巴巴瞅着我的可怜样喽。”无论哪个女儿回家,第一顿饭的餐桌上,必有这道承载深情的鸡肉。到了年尾,家中若还有尚未吃完的鸡,父母会一并宰杀,分装后寄给我们姐妹。

岁月深处,那些曾经维系生存的鸡蛋,最终化为照亮父亲迷途的微光,也成了姐姐人生歧路上的一次严厉校正。而母亲撒向小鸡的每一把食粮,早已不是简单的糊口。那是她以最朴素的方式,默默缝补着生活的破洞,喂养着全家向暖而生的希望。

每次回家,还没启程,我就已经想到了烟火深处父母翘首的身影,仿佛还闻到了那土灶上用岁月文火煨炖得骨酥肉烂的土鸡香,那是我们舌尖上的至味,是我们人生困苦时煨出的光亮,更是父母以无言的爱熬煮给岁月的浓汤。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
鸡鸣岁月长
驻马店网

鸡鸣岁月长

鸡鸣岁月长

□ 裴 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仅有几只鸡,所下的蛋,母亲像守护命根子一样攒着,一个都不舍得吃,那是我们姐妹几个上学的全部指望。姐姐每天偷拿一个鸡蛋,藏在上学路边的稻田里,待没人的时候再悄悄拿出来,到学校换瓜子、泡泡糖等小零食。事情败露后,父亲嚷着要将姐姐打一顿,母亲亦是气愤难耐,埋怨姐姐不懂事。姐姐哭着求饶,他们才罢手。

父亲那顿雷霆怒吼,竟意外成了姐姐人生的转折点。她不仅从此收了邪念,还成了父母的得力助手,继承了父母艰苦朴素、勤劳善良的品性。

母亲后来常戏言,姐姐这偷鸡蛋的本事应是“遗传”,父亲年轻时也有过一桩类似的“旧案”。父亲一生刚强,当无力改变父辈深陷的贫穷泥淖时,他便企图为自己的小家挣脱困顿。婚后,他在马场喂马谋生,捧上了公家饭碗,生活有了微光。随着时代变迁,马场从公有变为私有,他被迫回村。家中仅有几亩薄田,连温饱都难以维持。这时,村里几个赌徒的撺掇如同向深渊递来的藤蔓,他竟攀了上去。

母亲性情如水,难撼父亲暴烈的脾气,只得默然旁观。那时,家里仅有姐姐一个孩子,母亲在村中长者的点拨下学着养鸡。所谓养鸡,也不过是养了三两只。不过,这几只鸡产下的蛋换来的钱,竟成了家中维系生存的涓涓细流。

如此勉强糊口,日子倒也磕磕绊绊地过着。春节临近,母亲回娘家探亲。返家路上,邻居急忙凑上来告知母亲:“你家男人又去赌了!”母亲早已习以为常,并未在意。可待她推开家门,眼前景象却如天塌地陷——她为过年精心积攒的一筐鸡蛋,只剩下空荡荡的筐子。那些鸡蛋,无疑是被父亲换作了赌桌上的筹码。父亲归家时,母亲哀哭不止,他却满不在乎,还自信能赢回来。这时,尚不满3岁的姐姐眼泪汪汪地挪到父亲跟前,抽泣着说:“爸,咱不打牌了,你看咱家穷得……”父亲怔怔地望着这小小人儿,又环顾家徒四壁的寒酸光景,终于羞愧地低下头说:“再也不赌了!”

这句承诺掷地有声,从此成了他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线。父亲果真再未沾赌桌,而母亲养鸡的热情却如野火燎原般愈烧愈烈。她笃信,正是那一筐鸡蛋的神奇力量,挽狂澜于既倒,重新缝合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两人从此勤勉如牛,用心经营生计,还生养了我们姐妹5人。

光阴流转,家中曾赖以生存的牛、猪等,都陆续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唯独那些咯咯啼鸣的鸡,数目如春草般愈发繁茂。

10年前,我们姐妹集资,在离家1公里的村部为父母购置了一套新居。父母在新旧住处之间踌躇良久,多数时间仍守着老屋——他们嘴上说习惯了,其实是放不下那群朝夕相伴的鸡。近些年,他们渐渐适应了新居,可每年春天,仍在新居精心抚育上百只雏鸡,喂食喂水、注射疫苗,呵护备至。待小鸡翅膀渐硬,能独立啄食,他们便郑重其事地将鸡群送回老屋喂养。

母亲养鸡,极尽温柔与耐心。雏鸡孵出的第一个月里,她担心它们难以吞咽干硬的米饭,总是将米饭含在口中濡湿软化,再轻轻喷洒在小鸡周围。我曾好奇地尝试过这种方式,喂完百十只鸡后,腮帮酸麻得仿佛都不属于自己。待小鸡能独立啄食米饭,她又担心它们困在室内闷得慌,坚持让它们去野地里呼吸新鲜空气,啄食青草。于是,她和父亲每天早晚各一次,用箩筐小心翼翼地将鸡群抬出去,傍晚再一筐筐接回。夏日炎炎,鸡群羽翼丰满后住在老屋,那里潮湿,蚊虫肆虐。母亲每夜必去老屋,为鸡群点上蚊香,再开启风扇驱散闷热。

邻居常笑言母亲养的并非家禽,而是“金贵宠物”。观察母亲喂鸡时的模样,她确如与宠物交谈般自然:“吃饱没?饱了就出去玩!”“热不热呀?冷不冷呀?”她养的鸡,仿佛真的通了几分人情。我们每次回家,父母总要挑一只“长大成人”的鸡,不舍地念叨:“鸡鸡你莫怕,来年又到我的家。”待香气氤氲的鸡肉端上桌,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母亲便笑着说:“瞧瞧,如今生活好了,再不像我生你们那时,只能眼巴巴瞅着我的可怜样喽。”无论哪个女儿回家,第一顿饭的餐桌上,必有这道承载深情的鸡肉。到了年尾,家中若还有尚未吃完的鸡,父母会一并宰杀,分装后寄给我们姐妹。

岁月深处,那些曾经维系生存的鸡蛋,最终化为照亮父亲迷途的微光,也成了姐姐人生歧路上的一次严厉校正。而母亲撒向小鸡的每一把食粮,早已不是简单的糊口。那是她以最朴素的方式,默默缝补着生活的破洞,喂养着全家向暖而生的希望。

每次回家,还没启程,我就已经想到了烟火深处父母翘首的身影,仿佛还闻到了那土灶上用岁月文火煨炖得骨酥肉烂的土鸡香,那是我们舌尖上的至味,是我们人生困苦时煨出的光亮,更是父母以无言的爱熬煮给岁月的浓汤。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