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迷彩绿守护“生态绿” 宿鸭湖变身“天鹅湖”

迷彩绿守护“生态绿” 宿鸭湖变身“天鹅湖”

本报记者 张 锟

秋日的清晨,汝南县宿鸭湖湿地水面上薄雾氤氲。24名迷彩身影早已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稍息、立正!”随着一声洪亮的口令,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湿地保护队分成6个巡逻组,走进宿鸭湖湿地深处。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汝南县民兵,也是湿地生态的守护者。

宿鸭湖,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人工湖泊,总面积超过38个西湖,既是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也曾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被誉为“中原之肾”。然而,一段时期内,乱砍滥伐、非法捕猎、开垦烧荒等行为让湿地生态遭受重创,“夕阳鸟不至”的窘境成了当地人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2001年6月,汝南宿鸭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汝南县民兵应急连主动请缨。曾在陆军某部服役5年的霍永俊接过队长袖标时激动地说:“守护好宿鸭湖是我们的责任,这片湿地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这片1.67万公顷的湿地,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夏日里,民兵队员在齐腰深的芦苇荡中排查火情,汗水浸透衣衫;寒冬时,踏冰面监测候鸟,靴底结着厚冰。平均每天30公里的巡护路,民兵队员用脚步丈量责任,在风霜雨雪中刻下坚守的印记。

二十五载寒来暑往,霍永俊带领民兵,将部队的优良作风深深镌刻在守护湿地的日常里。他们在湿地织就生态防护网,让“生态伤疤”逐步愈合,让“候鸟归来”从期盼变成常态。

“老乡,这些鸟是湿地的‘贵客’,可不能惊扰。”湖边,民兵徐家富正给村民讲解保护知识。针对周边村民曾有放牧、捕鸟的旧习,他们创新“法治+情理”工作法,每年走访宣传100多次,既讲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刚性规定,又引导村民发展“观鸟经济”。如今,过度放牧已彻底绝迹,不少村民端起了“生态饭碗”,守护湿地成了周边村民的共识。这背后,是民兵们用军人的执着与耐心,架起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连心桥”。

2022年春季,民兵杨鹏在鸬鹚岛巡护时,发现几只“小野鸭”与众不同,经鉴定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宿鸭湖首次记录到青头潜鸭繁殖种群!”保护区专家难掩激动。

随即,他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订军事化巡逻保护方案:划定核心保护区,设立“护鸭哨岗”,调整巡逻路线避开鸭群活动区。如今,这些珍稀水鸟已在湿地安家,成为“珍禽王国”内最耀眼的“明星”。

2024年冬季,民兵队员在巡逻途中,发现了一只翅膀受伤的白天鹅。曾在部队担任卫生员的安源,背着急救箱徒步3公里赶到现场,清创包扎、定时喂食,连续两周每天往返照料,直到白天鹅康复放飞。“这比在部队受嘉奖还激动!”安源的感慨,道出全体队员的心声——每个生命的平安,都是对“守护”二字最好的诠释。

这支队伍更是召之即来的“应急尖兵”。去年12月寒潮突袭时,芦苇荡浓烟警报骤然拉响,霍永俊一声令下,曾在森林消防大队服役的王玉东率队架起风力灭火机,当过工兵的付永生操控无人机侦察火情。30分钟内就控制了火势,2000多亩湿地免遭大火吞噬。

生态修复中,他们化身“绿色工匠”。每年春季,民兵队员配合林业部门开展“立体修复”:浅水区栽植芦苇净化水质,消落带种植杉树固土护坡,湿地补种沉水植物提升含氧量。几年来,累计种植水杉等林木1300亩,培育水生植物数百亩,构建起多层次生态过渡带,为湿地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如今的宿鸭湖焕发新生机。据调查统计,宿鸭湖湿地已记录脊椎动物30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全球濒危的青头潜鸭在此繁衍,近千只天鹅越冬的壮观景象成为“网红景观”。

暮色中,民兵队员回到驻地,院内的国旗随风飘动。这群民兵用迷彩绿守护着“生态绿”,在湿地写下“退伍不褪色”的生动答卷。正如他们常说的:“军装脱了,军魂还在;阵地换了,初心不改。”他们始终用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在守护绿水青山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