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纸间风雷谱战歌

纸间风雷谱战歌

——追寻中原抗战红色文化的烽火记忆

本报记者 余 斌 李丹丹

当山河破碎的警报响彻华夏,在竹沟这片红色热土上,抗日的烽火不仅燃烧在战场,更深深激荡在每一份承载着革命信念的油墨之中、每一段激昂慷慨的唱腔之内、每一张虽稚嫩却坚毅的脸庞之上。共产党人将笔墨化作钢枪,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张张传单、一本本书刊犹如希望的火种,从中原局印刷厂悄然走向敌后。油墨香里,印出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钢铁意志,它们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为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斗争。拂晓剧团与孩子剧团则以艺术为武器,用激昂的歌声、生动的表演,在田间地头、军营集市间点燃起群众的爱国热情,让“团结抗战”的信念深植人心,成为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些宣传力量,犹如竹沟抗日根据地不可或缺的“精神火种”,它们将炮火中的勇气、苦难里的希望熔铸成一股凝聚人心的磅礴力量。它们既是军民同心的“连心桥”,更是鼓舞斗志、坚定信念的“加油站”,把全民族抗战的火种播撒向四面八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回望这些鲜活的宣传记忆,既是致敬先辈的赤诚,更愿这份“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继续传递。

中原局印刷厂:“建立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一个兵工厂”

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靠日寇。1939年,日寇一方面对敌后我军加紧进攻,一方面对国民党加强政治诱降。为了不断揭露敌人的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刘少奇同志提出创办中原局印刷厂,以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他说:“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建立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一个兵工厂。”

在刘少奇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中原局印刷厂开始筹建,并选派中原局党报委员会委员齐光担任印刷厂厂长。为了加强印刷厂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当时在党训班(新兵队)任总支书记的刘志诚调到印刷厂任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购置印刷设备很不容易,经费筹措更困难,在刘少奇同志的高度重视下,经费开支优先照顾印刷厂的需要。经中共汝南中心县委秘密活动,中原局印刷厂从汝南中文书局购买1台四开铅印脚踏印刷机、1台铅架子、1台铅印小圆盘、1套翻纸版的铸版机及各种铅字,在竹沟西南25里的毛家棚,以“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竹沟留守处警卫大队”的番号为掩护对外开展活动。豫鄂边区党委和竹沟地委先后从洛阳、汝南和西华动员了一批政治条件较好的印刷工人和青年学生来中原局印刷厂工作。

1939年3月,中央要求刘少奇同志返回延安。在返回延安前,刘少奇同志要求中原局印刷厂来承担翻印中共中央出版的《解放》周刊的任务。但是,中原局印刷厂工人印一般书籍可以,不懂得纸型浇铸成铅版的印刷技术。7月,刘少奇同志知道这一困难后,向延安中央印刷厂要了一批技术骨干来支援中原局印刷厂。当派到中原局印刷厂的孙继库、黄楚华、时长耕等十几位同志离开延安时,刘少奇同志在百忙中找他们谈话,勉励他们努力工作,为共产党在中原地区的出版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中原局把刚从中央组织部训练班毕业的季伟、任泊调到中原局印刷厂,加强印刷校对工作。

确山县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编辑的《确山文史资料——刘少奇主持中原局专辑》中收录有时任中原局印刷厂厂长齐光、政治指导员刘志诚有关中原局印刷厂的回忆文章。刘志诚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后来,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了编制人选,时长耕任排字部主任兼工会主任,金文钦任机器部主任,黄楚华任装订部主任,孙继库任工务科长,李健章任总务科长,另设会计、采购员、事务长等,负责经费、物资及生活管理。全厂同志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做字架、字盘。不久,机器便安装完毕。中原局机关的同志克服各种困难为印刷厂筹措经费,购买纸张、油墨和各种材料。毛家棚地方党支部在生活供应、修理棚舍和保密安全等方面也尽力帮助。

刘志诚回忆,全厂同志团结一致,不怕酷暑,日夜奋战,克服多种困难,由中原局印刷厂印刷的《挽救抗战的危机》终于在1939年9月出版。这本书是以毛主席发表的著作和延安《解放》周刊、新华社社论为主要内容。它是中原局印刷厂印出的第一本书,印数5000本,在指导、发动中原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党在竹沟印刷了大量抗日书刊、文件、宣传品,并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书刊、文件和宣传品发行到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甚至被传送到南京、武汉等敌伪心脏地区。

齐光、刘志诚文章记载,刘少奇同志对中原局印刷厂关怀备至。1939年9月,刘少奇同志第二次从延安来到竹沟,看到印刷厂印的书刊时,非常满意,表扬了他们,并接见了齐光和延安中央印刷厂来的几位同志。这次,刘少奇同志对战略转移进行了部署,决定将中原局机关撤离竹沟,中原局干部随刘少奇同志进入皖中,河南省委仍设于竹沟留守处,中原局印刷厂交河南省委代管。

“竹沟惨案”发生后,中原局印刷厂职工突围时,孙继库疟疾发作,带病掩护战友,一人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抗争,被敌枪杀,壮烈牺牲。在留守处北小王庄医院养伤的中原局印刷厂工务科副科长张潮音、女工武桂花和徒工邢克俭等人惨遭杀害。印刷厂也被敌人放火烧光。

刘志诚文中回忆,从竹沟突围后,他和齐光带领印刷厂技术工人等非战斗人员到达四望山根据地,电报向中央请示继续办印刷厂的问题。中央指示:考虑到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初创,还不适于开办印刷厂。根据中央指示,他带着技术工人到了豫皖苏边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来的新四军四师)彭雪枫那里,从事《拂晓报》的印刷工作;齐光带着一部分行政干部留在了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后来的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那里;还有一部分同志参加了抗大四分校的学习,后来成了新四军的政治干部。

中原局印刷厂就此解散,但一段闪耀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永久镌刻在毛家棚这片土地上。

孩子剧团:在竹沟续写抗日救亡篇章

1938年初,在中共河南省委关怀下,经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著名红军文艺开拓者危拱之(化名魏晨,在开封扶轮小学任教)提议,孩子剧团正式成立,团长宗克文,直接领导者危拱之,其前身是开封扶轮小学的歌咏团。团员最初有20人,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9岁。剧团用了近两年时间,走遍了中原各地,受到社会各界赞赏,被誉为“孩子抗战先锋”。

3月8日,开封孩子剧团初次登上舞台,观众反响热烈。他们表演的《海陆空军总动员》,再现了各兵种抗日的场景;《流浪儿》讲述了孩子因父母被日寇杀害而流浪的故事,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泣不成声。

《新华日报》4月30日报道:“3月8日黄昏,孩子们在开封县党部大礼堂出现了。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的处女作。会场楼上楼下挤满了观众。舞蹈《海陆空军总动员》从抗日骑兵演到抗日海军,直到抗日空军,台下一阵阵掌声中,孩子愈显得可爱……这是他们好的开端,愿在这伟大时代里,使孩子们肩负起抗日救亡的使命,使每个中国孩子都成为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驱。”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沿陇海线西犯,开封危在旦夕。根据省委指示,1938年5月23日,危拱之率孩子剧团撤离开封,苏菲以孩子剧团导演的名义随行。途中,孩子剧团辗转平汉线附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7月1日,孩子剧团进入竹沟,受到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王国华等领导欢迎。

在竹沟期间,根据地领导多次派卫生员为患病团员诊治,彭雪枫同志也数次向团员介绍上海孩子剧团的情况,并鼓励他们学习其长处,为河南人民争光。

经过休整,中国共产党对孩子剧团的领导进一步加强,这对此后剧团配合其统战工作影响深远。

孩子剧团在竹沟排练了新的节目,为军民演出了《打鬼子去》《林中口哨》《反正》《三江好》等抗日剧目。

剧团的表演方式十分多样,大体上以戏剧为主,此外还有歌咏、舞蹈、演讲等。演出剧本有的是根据现实创作而成,有的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但主要内容都是揭露敌人暴行、动员民众抗战。由于团员年龄较小,演出过程中情感真切,加之演出内容通俗易懂,所以很受民众欢迎。

1938年9月,孩子剧团根据省委的指示赴南阳、镇平、内乡、淅川、南召、石佛寺、赊旗店一带演出,在第二集团军演出并举行茶话会、座谈会,扩大了抗日宣传范围。

剧团成员白天在集市、庙会等人员聚集处进行表演,向民众教唱救亡歌曲;傍晚在街上进行战斗演习。在他们的努力下,孩子剧团每到一地,都使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一个高潮。

“竹沟惨案”后,孩子剧团部分团员奔赴延安,部分团员转入新四军第六支队拂晓剧团。

拂晓剧团:雄鸡报晓映初心

1938年4月,竹沟军政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即将结业。为了增加“五一”纪念大会的节日气氛,彭雪枫要求由延安来竹沟工作的著名木刻家刘岘和竹沟军政教导大队俱乐部主任路丁从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中挑选一批文艺骨干,组织一个剧团现场助兴表演节目。

首任团长刘岘、导演路丁受命后,从学员中选拔了黄明善、王石青、李文阁等15人,经过几昼夜的紧张排练,《烽火》《黄浦月》《九一八以来》等节目终于在“五一”纪念大会上成功演出,赢得观众好评。

两天后,经彭雪枫批准,由他命名的拂晓剧团在“五四”那天诞生了。

拂晓剧团正式成立后,成员以火一般的热情,排演节目,发动群众,发挥了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作用,成为活跃在抗日前线的文艺轻骑兵。

新四军游击支队奔赴豫东抗日前线后在淮北利用缴获敌人的两匹绿绸子做了一块像样的前幕,正中间缝上“拂晓剧团”4个大字,豫东知名画家、原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郭景尧设计了雄鸡报晓的图案,女团员用黄布缝在前幕的左下角。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新兴集第一次演出时,那只“站在高岗上,面对鱼肚白的晨光引颈长鸣”的雄鸡报晓图作为拂晓剧团的团徽和标志正式与观众见面。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