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科技铺就稻米金光大道

科技铺就稻米金光大道

——禾盛生态农业种出好米富乡邻 

本报记者 张 朝 陈 诚 文/图  王建东(中)和妻子杨全枝(左)为稻农查看稻苗的病害,并为其找到解决方法。

  “禾嘉留庄”大米受到外商称赞。

8月18日,确山县留庄镇赵楼村的一位稻农攥着一把泛黄的稻穗,眉头拧成了疙瘩,匆匆走进禾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盛生态农业)。“王专家,您快给俺瞅瞅,这稻子又犯啥毛病了?”该公司负责人、伟鹏专业种植合作社创建人王建东接过稻穗,指尖捻开叶片细看说:“纹枯病混着稻瘟,真菌闹的。别慌,这就配药,准能压下去。”这位稻农一听,眉头舒展开来:“中!种子、药都认准你们这儿了,靠谱!”

科技赋能智慧种稻 创新服务田间问诊

这样的田间问诊,对王建东来说是常有的事。在留庄镇三宗寺村的禾盛生态农业基地,王建东常俯身稻丛间,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捻开叶片,对着根系仔细端详,为水稻“把脉开方”。在他的办公室里,靠墙摆着整排农药瓶和种子袋,俨然一个小型“农业技术服务站”。而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块写有“水稻科技小院”的牌子——2025年4月,这里被列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河南)科技创新基地。此处不仅是乡亲们慕名而来的“技术诊所”,更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推广基地。

这位曾经弯腰插秧的农民,如今已成为十里八乡信赖的技术带头人,带领合作社60名社员和乡亲们用科技力量书写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传奇。

三宗寺村地处驻马店市东北部,坐落在桐柏山余脉间,南依淮河,受“中原漓江”薄山湖滋养灌溉,水土丰沃,是个种稻的好地方。但早些年,这里的稻农守着好地却难有好收成,产量上不去、品质提不高成了他们的心病。王建东发誓,要用科技改变现状,而合作社正是他践行誓言的“主阵地”。

2005年初春,王建东背着干粮走出山村,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郑州、信阳的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求教,把泥质化育秧、人工抛秧等技术学透后,结合当地实际,独创出“水稻轻简化栽培及泥质法育秧抛秧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合作社推广给社员,让带土秧苗能精准抛撒、稳扎水田,实现省工省力、省种节水、省秧田地、高产稳产,不仅卸下了祖辈弯腰插秧的累,还大大提高了秧苗成活率。凭着这份接地气的创新,他捧回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奖,为全市水稻生产技术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良种驱动提质增效 联盟聚力协同发展

好收成离不开好种子。这些年,王建东试种各类水稻新品种,最终挑出“南粳46”“宁香粳9号”“金扬软玉”等10多个抗病性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还打造了“禾嘉留庄”富硒大米品牌。其中,中国农科院万建民院士团队选育的“宁香粳9号”最是亮眼——2020年审定面世就拿下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2023年6月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苗头型)。

为将这一优质品种引入当地,王建东带着团队在河南多地试种、蹲点记录,一点点摸清它在中原土地上的生长脾气。熬了数年,今年7月2日“宁香粳9号”终于通过河南省审定,落地生根。面对优质种源紧缺的局面,王建东积极协调育种团队、种业集团,仅今年就成功调配种子3万多斤,为大规模推广种植奠定坚实基础。

王建东选的品种究竟表现如何,去年11月河南省优质大米论坛盲品“宁香粳9号”从12个品种里拔得头筹;经河南省水稻专家鉴定,“禾嘉留庄”富硒香粳米品质媲美五常大米;2023年10月,全国农技中心观摩活动上,他展示“南粳46”甚至被称赞品质超越日本越光米。这些成绩不仅是留庄大米品质飞跃的最佳印证,更标志着驻马店稻米品质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禾盛生态农业入选科技创新基地后,依托“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模式,一张跨五省的水稻种植联盟网越织越密。这些年,把合作社作为纽带一边对接中国农科院院士万建民、扬州大学博士顾克礼、上海农科院博士吴书俊等科技大咖,一边组织社员严格执行技术标准。2023年6月,他获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优秀学员;2024年8月,合作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水稻产业体系的优质粳稻示范种植基地。这位2024年当选全国首批“稻田守望者(种稻农匠)”的新农人,正带合作社成为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头雁”。

携手共建现代化米厂 串联产业跨域合作

今年,在三宗寺村米厂旧址,一座崭新的加工厂房正在崛起,这是合作社租赁镇政府土地建设的稻米加工厂,每年投入租金10多万元。

在政府招商引资保驾护航、修通路基保障水电等配套支持下,王建东与安徽滁州市米业行家王广海达成合作。双方结缘一场优质水稻高峰论坛,王建东对留庄大米“水好地好山好,品种好方法好”的介绍,以及当地8元1斤的批发价,深深打动了从业40年的王广海,也引起万建民院士团队的关注。“留庄大米潜力巨大,是实实在在的好产品。”王广海不仅投资1000万元共建新厂、更新设备,还在留庄镇流转1000亩土地,与王建东的基地协同发展,共推优质化、规模化种植。

米厂的建设紧锣密鼓。今年8月16日,国内先进的色选机、米机、抛光机、烘干机等设备开始安装。这座即将成为驻马店规模最大的米厂,日加工能力200吨,年吞吐量6万吨,将彻底结束本地稻农外运加工的历史,全面提升全市稻米加工水平。河南省稻米产业协会信阳会员李林军和潘道荣,已送来3万亩、约1500吨优质米的烘干、仓储、加工订单。“对方10月15日前收稻,设备必须转起来,耽误不得。”王建东说。仅此一项,年加工意向就达2万吨。米厂除服务本地外,还面向南阳、信阳周边地市提供代加工、包装服务。配套冷库控温在5℃~10℃,不仅为大米保鲜,也为未来开发米酒、米醋等食品埋下伏笔。这座现代化米厂的建成,标志着留庄稻米产业正式迈向全链发展新阶段。

订单保障稳产增收 健康引领共赢未来

“保底订单每斤2元,统一供种、统一收粮,管好营养,种出生态。”这是禾盛生态农业对农户的承诺,也依托于合作社“五统一”管理模式,对社员统一供种、播种、供肥、收割和加工,全流程标准化运营。这份细致统筹,社员统购种子、化肥的价格比市场价低20%,大幅节约成本;按亩分红,亩均增收1000元;稻谷回收价每斤2元,使社员辛勤付出有了更丰厚的回报。“订单农业是留庄大米发展的坚强后盾,让农户不愁销路,也让米厂有了好粮源。”王建东语气坚定地说。

留庄大米的竞争力体现在“内在美”,它富含硒、锌、铁、钙等微量元素。经权威机构检测,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度均达国家一级粳米标准,胶稠度更超越评价标准,赋予米饭绝佳的延展性和柔软口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依托“泥质法”育秧技术,联合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信阳市农科院等,禾盛生态农业种植的富硒、富锌的功能性大米,契合国家功能性农产品发展方向。“我们要努力让大家吃出营养、吃出健康。”王建东说。

扎根乡土不忘初心 香米铺就振兴新路

留庄大米的优良品质,既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一丝不苟的匠心:灌溉用水来自富含矿物质的薄山水库,核心种植区更毗邻历史悠久的霸王台。王建东对健康有着执着的追求,种植前必先检测土壤与水质,确保无重金属污染且富含微量元素。除了深耕留庄,他还将科学种植理念延伸至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此试种50亩粳稻品种“扬香玉200”。目前,水稻处于孕穗期和抽穗期,长势良好,河南省专家现场察看后给予肯定。这场由他引导的小面积试种,旨在通过秋收产量检验“旱改水”可行性,同时将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统筹规划,为驻马店种植结构调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及农业提质增效夯实基础。

“做农业要靠真情,我想让健康的农产品端上市民的餐桌,让大家吃上放心米。”这份初心通过合作社传递给更多农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留庄镇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目前已形成覆盖16个行政村,总面积达4.5万亩连片种植区年产优质稻近2万吨。每次播种时,合作社调度20台插秧机、抛秧机统一作业;收割时,同样安排20台机械高效完成收割,让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充分释放;日常通过微信群实时发布病虫害信息,指导防治;每年组织5至8次技术培训,邀请河南省专家现场指导,让科学种植理念深入人心。

引良种、建联盟、兴产业。多年来,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当地水稻亩产从六七百斤提高到1500斤,亩产值从不足千元跃升至4000元。致富后的稻农进一步带动省内外1200多家农户共同发展,种植面积有数百万亩,种植区域涉及江西、湖北、湖南、江苏等省。

如今,在禾盛生态农业的引领和合作社的带动下,“禾嘉留庄”品牌愈发闪亮,不仅赢得市场信任,公司更通过“合作社+”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万多名乡亲依托“留庄大米”品牌奔小康。从追求产量的昨天,到注重质量、满足人民吃好饭、吃健康饭的今天,留庄大米的故事,正沿着这条禾盛生态农业与科技铺就的“稻”路,飘出更加醉人的芬芳,为拥有特殊资源优势的地区探索产业增效和乡村振兴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