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黄花菜铺就富民增收路

黄花菜铺就富民增收路

本报记者 陈文科 通讯员 李鋆

日前,在平舆县庙湾镇黑田村的黄花菜田里,村民陈桂兰指尖沾着晨露,正将竹篮里金灿灿的花骨朵码得整整齐齐,“这筐刚过秤,能卖80多元。”她直起身,望着连片的金色花田笑得眉眼弯弯,“去年种玉米,刨去成本就落几千元;今年这黄花菜,光头茬就赚了五六千元。”

田埂上的领航者:党建托起致富梦

初秋的晨光里,黑田村的黄花菜田像铺展的金色绒毯,花茎带着露水在风中摇曳。田埂上,村党支部书记田少辉的蓝色工装已被晨露浸得发亮,他正给几名新农户示范采摘:“掐花茎一寸处,既不伤芽又保新鲜,这手艺得练。”

“我们实行党员分片包户,从育苗到采收全程盯着。”田少辉掏出手机,屏幕上是20多个种植户的微信群,凌晨四五点的采摘提醒消息还在不断弹出。曾经,这里是零散的玉米地,村民守着薄田看天吃饭;如今,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连片的黄花菜田成了“黄金地”,越来越多农户从观望到主动参与,种植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

车间里的变身记:产业链串起幸福路

从田间到车间,黄花菜的“旅程”藏着增收的密码。在庙湾镇金菜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0米长的自动化流水线正高速运转,将新鲜的黄花菜经蒸汽杀菌、理条、粗烘、二次烘干、回软,半小时就变为耐储存的干货;隔壁包装车间内,工人将包装精美的黄花菜装入礼盒,即将发往周边县市。

“以前靠日头晒,遇上连阴天全烂了。现在有烘干机,一天能处理好几千斤,品相还不错。”村民王保国盯着智能温控屏,熟练调整参数。这位曾经的困难户,如今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去年我家5亩地卖黄花菜就挣了近3万元,在厂里务工每月2500多元,现在带了好几个徒弟,工资又涨了。”

该公司负责人田永杰领着记者参观大型仓储冷库:“这冷库能存大量鲜菜,解决了保鲜难题;深加工让黄花菜附加值翻番,农户的收购价也跟着涨。”目前,这个集烘干、冷藏、包装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已为周边村民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让“一朵花”串起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田野间的新希望:梦想在振兴路上绽放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员干部就跟进到哪里。”庙湾镇负责人说,该镇围绕平舆县委“1310”总体发展思路,把党建引领与“三园”建设拧成一股绳,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土地生金、农户增收。

傍晚时分,烘干车间的灯光亮了起来,王保国和工友忙着打包当日的干货;田埂上,陈桂兰提着空竹篮往家走,路过村口的宣传栏,驻足看着新贴的产业规划图。

夕阳为黄花菜田镀上金色,田埂上的脚印深浅不一,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那是振兴的方向,是梦想花开的地方。在庙湾镇的田野间,这朵金黄的小花,正顺着乡村振兴的脉络,结出沉甸甸的幸福果实。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